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民族建筑

湘西侗寨的延申——风雨桥

作者:罗明金 【字体:

风雨桥称福桥,又称花桥。这两个名称都意味深长,风雨隐喻着龙可兴风作雨;花则是龙的外形的直观意象。从实用功能来说,这两个名称也非常贴切,风雨桥是因为在桥上可以避风雨,故叫它风雨桥;花桥是因为其花俏好看,上有彩绘,故称之为花桥。也有叫廊桥,就是在木悬臂梁式平桥上建造长廊的意思。侗族地区多河溪,风雨桥几乎每寨都有,有的地方还不只一座,是入寨必经之路。

 

风雨桥既可供行人遮风避雨,又可兼作寨门,村民游息聚谈之所,更重要的是其有风水之说,当有溪河穿越寨子的时候,在寨头或寨尾建一座风雨桥,能够拦风水,使风水不外流。每逢盛节,外寨亲友来会,全寨人齐集桥头,盛装出迎,唱拦路歌,用竹筒或牛角杯敬客人酒,吹芦笙迎接,显示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风雨桥的选址十分注意地点,使之既能起风水作用,又能使人站在桥内观赏到周围的美好景色。湘西地区侗族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溪河密布,居住地风雨桥较多,桥的造型受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而各具特色,现存最多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地方要属通道侗族自治县,从皇都至坪坦乡的平坦河两岸,一座座各式各异的风雨桥横跨两岸,有的造型简单,有的造型复杂,桥上像侗鼓楼,这种桥看起来就像是带了鼓楼的长廊。远远望去,有的像大鹏展翅欲飞,有的静静的婀娜多姿,每座风雨桥结构严谨合理,造型独具风采,体现了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

 

湘西侗族传统的风雨桥桥身大多不加装饰(注:普修桥原桥毁坏,现桥为20世纪80年代翻修,因受多元文化及现代建筑材料多样性影响,整个桥上建筑部分饰彩,与通道其他风雨桥在风格上有一定的差异,反映了建筑的时代特征),淡雅大方,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给人以完善的艺术美感,与侗族淳朴的民风及周边村庄建筑整体环境保持一致。风雨桥桥身和侗族其他建筑一样为木质结构,不用一颗铁钉、也不用水泥钢筋建造,仅桥墩用石头和石灰砌成,精巧绝伦的木石建筑结构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木制构件之间的连接方法令人称奇,桥面上的亭、廊道的柱、檩、枋和栏杆皆由榫卯插枋构造连成整体,大小木条,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精密。具体来说,风雨桥是由桥墩、桥跨、桥面和屋顶四个部分组成的。每座桥不仅在建筑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在构造上也颇具匠心。桥墩全部用本地巨大青石砌成,内为料石填心,每个桥墩宽2.5米、长8.2米,平面两端呈69°40′锐角,即为扁六棱形,上下两角呈尖状,以减少洪水的冲力。桥墩间距17.3米,桥面结构采用密布式悬臂梁支撑,逐层向上承托,从而减小桥面梁的跨度和大桥的挠度。其最大特点就是弥补了因桥身正梁的杉木长度不足而出现的缺陷。据有关测定,直径400的杉木满足抗弯强度的适宜跨度在10米左右,而墩台的净跨近20米。为了减少桥面梁的跨度,增加桥面梁的抗弯强度,侗族匠师们利用了力学平衡和杠杆原理,在桥墩上用重叠的四排粗壮的杉木(圆木)组成梁,下面有两排各为多根杉木穿榫边成一体,呈天平形向两边悬挑,每摞一层向两边挑出一段距离(约2米);上面两排为每层四根粗且长的杉木同样用木榫连成一体,架于两个桥墩之间,承受了桥梁的主荷载。这种“木上加木,层层递出”、上部木结构对下面的组合梁支点起刚性固结作用的方法,既可得到较大的跨度,又能增加承受力和桥面的高度。另外,桃梁以桥墩作为支点,要是无重物压着,就容易倾覆,所以一些造型复杂的桥上建有楼亭。楼亭不仅出于艺术上和功能上的考虑,还各自起着重力平衡的作用,增加了桥的稳定性,使负载近10万公斤的正梁得以安然不动,减小跨中的变形,整个设计非常符合力学原理。对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侗族来说,采用木结构形式去完成这么大跨度的桥梁实在是惊人之举。

 

现代侗族在建造风雨桥时,已没有原来的讲究,大部分村寨风雨桥造型较简陋,但绝大多数还是要把它弄成多重檐的,或至少有两层檐的骨架复杂的廊桥,即便是很短小的桥也会如此。风雨桥确实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建筑,侗乡人劳动、休闲之余,喜欢在风雨桥的廊中闲坐,那里成了一个小型的公共场所,人们在此拉家常、谈庄稼、话世界、唱大歌。有些风雨桥甚至还在桥的阁楼上设立神龛。如此看来,风雨桥不仅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场所,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空间。

来源:《湘西苗侗族乡土建筑与装饰艺术研究》
日期:2012-1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