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民族建筑

湘西自治州苗寨特有的防御建筑——保家楼、防御墙

作者:罗明金 【字体:

保家楼又称碉楼,是雄踞在自治州苗族村寨的高处的军事防御建筑,与碉楼相呼应的是防御墙,它环村而建,一般高45米,墙体上有瞭望和射击孔。

 

湘西地区山高林密,沟壑纵横,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及历史上统治者对湘西特有的屯军制度为土匪的滋生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加上经济基础薄弱、文化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封建势力根深蒂固,逼民为匪,使湘西地区的匪患蔓延到广大湘西山区。

 

湘西自治州凤凰、古丈、芦溪、怀化的沅陵、辰溪、麻阳、芷江都为匪患严重地区,尤其凤凰、古丈、芦溪、在当年是匪患中心地带,芦溪匪首张平至今还流传有“天见张平,日月不明,地见张平,草木不生,人见张平,九死一生”,在凤凰的三江至今还保留了土匪当年残杀活剥苗民的剥皮树,可见当年的匪患严重。在山寨里,几乎每家每户都建了碉楼,其主要原因是旧时湘西苗族实行“屯田”制,苗族人们受汉族统治者的残酷压榨,苗族人们为反抗汉族封建压迫,不断起义。处在土匪和官府双重压榨下的苗族人们为了抵抗朝廷和土匪的进攻,修建了大量的保家楼和防御墙,具有很强的军事功能,远看保家楼透露出一股威严气概,凛然且断不可欺。保家楼一般雄踞在村寨的最高处,站在碉楼上可以看到村寨四周的动静,可以有效瞭望敌情,为寨民防御敌人的进攻做准备。

 

湘西地区苗族有“生苗”、“熟苗”之分,被汉化的苗人叫“熟苗”,而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苗人叫“生苗”。因此“熟苗”地区建筑型制受汉族影响较多,在碉楼建筑建造上有汉族的影子,碉楼的基座用石块堆积而成,这样可以防御山地多雨的潮气,上方筑土或以土砖砌成,屋顶梁木结构,覆小青瓦。一般上下两层,四面都开有窄窗,用于瞭望和射击。现今留保家楼较多的是凤凰苗寨自治县山江苗寨,山江苗寨有几百年历史,这一带地理位置十分偏僻,苗族寨民为了抵御野兽和土匪骚扰,设计和建造了碉楼和防御墙。一旦有野兽和土匪来犯,首先可以起到抵抗作用的是防御防御墙;如果来犯者突破了防御墙,进入山寨,各家各户的碉楼又可以各自为营,与来犯者斗争。

 

现在,这种碉楼式建筑已经逐渐演变成为当地民居的一大特色,山江镇的街巷新兴建筑也是石墙高耸,壁垒森严,不同程度的沿袭了苗寨的建筑风格。如今这座曾经充满兵匪之患的山寨已经找到了安宁和平静,那些防御用的石墙也早就只剩下断壁残垣,青苔斑斑,唯有这些起于风云年代的碉楼,到今天依然傲立,向后人讲述着那正在消逝的历史。

来源:《湘西苗侗族乡土建筑与装饰艺术研究》
日期:2012-1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