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过海神话传说的是,盘瓠龙犬升天以后,朝廷就看不起盘王子孙,将他们驱出圣殿赶到非常荒僻的山野,他们就在那里刀耕火种,生活倒也过得安逸。一年遇到“阴阳反乱”,瑶族人民遇到空前的抢劫、杀戮,加之三年大旱,颗粒无收,瑶族人民吃尽深山百样青,但仍无法度日。于是十二姓徭人长老商议,只得漂洋过海天下游。他们扎下十二张木排,一姓一张。出海不久遇到大风大浪,七天七夜船不靠岸。十二姓徭人“忧忧愁愁叹声声。”瑶族处在危亡之时,忽然大家想到始祖盘瓠,于是齐在船中求盘王保佑子孙。并许下“大朝”、“祭兵”、“三为三保”大愿。许愿后果然风平浪静,船平安到达彼岸。十二姓瑶人上岸后就还愿。这天正好是十月十六日。从此这天就成了瑶族人民祭祀救世主盘瓠的纪念日,也叫盘王节。
还完盘王愿,瑶族就“各分眷内”,“各写路途”,“浮游天下,随风雨浪,逢山吃山,逢水过水,有山砍山,有田耕田,无田耕地”。成为游山耕垦的山地民族。不过,不管他们游垦到什么地方,作为一个民族,他们仍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之所以能够保持,就是靠漂洋过海神话来维系的。漂洋过海神话可以说是瑶族内部团结的纽带。瑶族原来是生活在一起的种族,漂洋过海后却“各写路途”了。但他们仍是盘王的子孙,因为在漂洋过海的危难关头,是瑶族的始祖盘瓠救了十二姓徭人,始祖在这里变成了救世主。为了感激始祖的救命之恩,十二姓徭人就要共同祭祀盘瓠。即还盘王愿。史籍叫“跳盘王”。或建立盘王庙,祭祀盘瓠。这种祭祀活动则成了瑶族作为一个种族的新的标志。维系着瑶族内部的团结。为使其每个成员都承认自己是盘王的子孙,在瑶族中又将这种祭祀推而广之,凡十二岁以上的男孩都要卦灯、度戒、安法名,只有经过这些活动,才被公认为盘王的子孙,才能取得传宗接代的资格。从而使每个男子与盘王紧紧地维系在一起。
可以说,漂洋过海神话在瑶族中产生了一种共同的“规约”——还王愿,从而把瑶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又瑶族漂洋过海后,浮游天下,于是出现了亚种和亚姓。然而不管是亚种还是亚姓,万变不离其宗均与漂洋过海神话分不开。如以亚种而言,出现了本土瑶、过山瑶。之所以有这种不同族称的出现,乃是因为漂洋过海后,因上岸的先后不同而造成的。先上岸者,因时间充裕,挖土灶煮食,既费力又费时;而后上岸者,只用三个石头撑住锅子即煮食,故后上岸者反而先食先走,优先占了山场,叫本土瑶;而先上岸者,反而后食后走,未占住山场,佃种土地,吃尽一山又过一山,故名过山瑶。不管名称如何不同,他们都是盘王的子孙。再如亚姓,瑶族本十二姓,可漂洋过海后却出现了同姓分大小。如大盘小盘,大赵小赵。其实他们同源,是同姓不同宗。套冈为漂洋过海之前,同一姓中分得两个香炉,一名金香炉,一名银耍香炉,过海后一部分拿金香炉,一部分拿银香炉,拿金香炉者为大,番拿银香炉者为小。实则是一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