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古的时候,侗家人是不兴斗牛的,后来,也记不清是哪朝哪代,有个叫爱牛的老者兴起了斗牛活动。爱牛老者住在牛毛寨。他从会走路的时候起,就跟着牛屁股转,对牛的感情很深。后来,他以放牛为生。一晃眼,已经年过四十,不知道养了多少牛,但没有一条是他满意的。他决心走村窜寨去买一条好牛。也不知走过多少村,窜过多少户,花了多少年,牛王寨的人们只记得他回到家的那年,两鬓已经斑白了。他足艮牛打了几十年的交道,牛的好坏他一眼就可以辨别,从牛眼到牛鼻,从牛毛到牛蹄,他都能看出优劣。你若同他摆牛的门子,他三天三夜也摆不完。他来剑一个叫做沟洞的地方,发现一条宝牛,高兴极了。“嗄老,你这牛卖不卖?”养牛的老者听说爱牛老者是个识马认牛的能手。“你既然想买,我这牛一定不差。”养牛老者心里这样想。的确,养牛老者这头牛的来历是不平凡的。它的祖先原住在白水洞。一天突然失踪了。养牛老者的祖先找了很久找不到。后来顺着牛的蹄印,寻找到沟洞,才把牛找到。
牛主人见沟洞是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就在这儿定居下来。这以后,那老牛死了,又有牛崽,牛崽死了,又有牛孙……。养牛老者的祖先一家三兄弟,一代代的传下来,如今也有…寨人了。自从他祖先跟牛祖先来到沟洞,他家喂猪猪长得肥,养鸭鸭不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真是人发千口,粮发万担。由于这牛有这样一段不平凡的来历,养牛老者有意把牛价拾得高高的。谁知爱牛老者一声不响就把牛买下了。爱牛老者则把牛牵出门,仃个好心人劝他道:“嘎老,你买拐了!膳‘你晓得个屁!”爱牛老者捋捋胡子,像得胜者似的,笑迷迷的对那个人说:“这是条保家牛,得了它,人旺家发,是个无价之宝啊!‘何以见得?”那个人不解地问:“你看——。”凶为这是已经剑于.的货,爱牛老者便毫不顾忌地说:它额凸、角翘、腰直(俗称三翘)、腿粗、蹄甲坚硬,那蹄壳的花纹组成五个人字,“天下我为王”。那个人看了看,果然有那么几个大字,连忙点头称赞。爱牛老者见那个人如痴如醉,又神秘地说:“还有哩!你看它右耳内还有一把卷须,这是根龙须,最能打架。”那人扯住牛耳朵,理出一根红长毛,用手一量,足足有七尺五,可以从牛头扯到牛尾巴上去。爱牛老者高高兴兴地赶着牛往前走。保家牛翻过看牛场,走过放牛坡,很快就到了清水江畔的犀牛潭了。爱牛老者虽然身骨很硬朗,走起路来跟小伙子有一比。可他那里赶得上力人无比的保家牛呢?一转眼,宝牛昂头甩尾,争脱了他手中的索了,把他扔卜.一大截路。当他气喘吁吁赶到犀牛潭边时,突然有一头犀牛跃出水面。它喷着鼻,甩着尾,走上岸来与保家牛斗。保家水牯牛见犀牛个儿虽然比自己大,角却没有自己的长,而且又是独角,就用蹄抓了两卜地皮,尉了一泡屎和尿,蹬着红彤彤的大眼晴,一直朝犀牛碰过去。保家牛与犀牛在岸上打了好。会,就转入水中去了。它们在水中继续角斗,激起千层浊浪,掀起万朵银花,把个犀牛潭的水搅浑了,把个红彤彤的太阳斗暗了。它们几沉儿浮,左抵右触,斗了三天三夜,难分输赢。看的人越来越多,扶老携幼,提米带肉,热闹极了。大家看到高兴,爱牛老者却心事最重。他正考虑如何把他的保家牛救出来。他想呀想呀!终于想出了一个用索子套牛脚杆的办法。他到附近的村---去找来两根大的粗索。他一声号令,许多水性好的小伙子便潜入水底,很快就把犀牛和保家牛的腿拴住了。犀牛虽然稀奇,但爱牛老者并没有要它,他叫大伙把它宰杀了,让众乡亲欢欢喜喜地饱餐一顿。
这一天,正是农历九月初九。保了保家牛,侗家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为了纪念保家牛和犀牛争斗这个日子,每年农历九月九日,爱牛老者都领着乡亲们来到犀牛潭边放叶:打架,欢庆丰收。从此,贵州黎平、从江等地还有四十八个斗牛场的传说。这个传说是以款词的形式流传的,称为《斗牛词>。其中说道:东汉末年,曹操篡权。三国鼎立,八方混战。孙权占据江东,刘备独霸西蜀。常年勾心斗角,相互夺利争权。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到处造反遍地冒烟。贵州有个头领孟获,率众起来“造反”。啉得官府闻风逃命,惊得刘备胆战心寒。慌忙下令讨伐,武侯奉命征南。孔明七擒孟获,方能平复“南蛮’’。孔明为人狡诈,兼之诡计多端。他知“蛮氏”生性好斗,恐其平而复反。白日绞尽脑汁,黑夜费尽心肝,为求久安之计,急得一筹莫展。一日孔明外出散步,见伙牧童放牧溪边。溪中两牛相斗,堤上群众呼喊。孔明停步观看,顿时计上心间。孔明见到斗牛有趣,回屋思虑再三。决定放牛打架,赢得老少皆欢。把水牯牛当成大将,人当士卒摇旗呐喊。牛背上插着今旗雉尾。芦笙震地锣鼓喧天。三声铁炮轰响,真如上阵一般。蛮民欢呼跳跃,忘了犯上作乱。自那村村喂养打牛,从此寨寨树立高杆。侗族是一个种植水稻的民族,家家户,、一都喂有耕牛的传说,反映了侗族人民爱牛和逞强好胜的心理。以上所介绍的三则关于斗个的传说,各有特色,各有情趣。第•则,把斗牛的来历和祖先的迁徙,居住的地名联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可信。第二则,把斗牛的来历和爱牛的传说以及与劳动结合起来,使人们听起来其味道无穷。第三则,把斗牛的来历和政治斗争与社会牛活结合起来,使人们意识到这些传说的重要性。这些丰富多彩的想象,构成了这一时期购物传说的多姿多彩。
中外驰名的玉屏箫笛,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关于玉屏箫笛的由来,也有许多优美动听的传说。这里介绍其其中的两则:第一则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贵州高原的东部,有一座山叫飞凤山,有一条河叫舞阳河。舞阳河畔有一户人家姓郑,名叫郑汝秀,以买卖纸烛香火为业。有一入,郑汝秀挑纸烛香火去镇远赶场,在中元洞的一块石头旁边遇见一个卧着的病人。这人葛巾布袍,农着单薄,而色苍白,气息奄奄汝秀赶忙脱卜.自己的衣服盖在病人身上,接着又抱起病人往他住的小客店走。安排妥当,他义去请来‘位医生给病人治病。病人醒来,自称是鹿皮大仙,出身山东临青不其山,道号云游道人。因读了《濮蛮丛笑》,得知“砂出万山之崖”,遂千里迢迢从山东前来玉屏万山炼丹。不期走到镇远,就罹重病。郑汝秀见道人病体初愈,举目无亲,便邀他一同回玉屏家中休养,汝秀人妇待如亲人。‘人,汝秀陪道人观赏玉屏八景,来到石莲峰旁的飞凤山上。但见这里风景清幽,果然不凡。道人说:“我游历天下名山,想不剑还有这样好的地方。”他俩边说边看,忽见两天紫云缭绕,彩云思合,在一片氤氲中传来阵阵笙歌之声。原来汉钟离、张果老、吕涧宾等八位神仙正从玉屏上空经过。他们爱慕石莲峰的美景,就冉冉降在石莲峰顶那八块墨玉似的E』石上吹拉弹唱。韩湘子所吹的紫箫声,更使他俩听得如醉如痴,当乐声消逝,群仙远走以后,他俩便『向那八位神仙坐过的巨石走去。路上,郑汝秀拣得一样东西。问那道人,道人说:“这是一支洞箫,想必是刚才群仙遗落在这里的。”于是郑汝秀采来飞风山上的水竹,在道人的指点下,仿照群仙遗落的洞箫制出了第一支玉屏箫。第一:则说“明万历年问,河南开封荥阳县知县郑维藩,原籍是湖广行省平溪卫人(即现今玉屏县)。郑维藩喜爱读书,写字,绘画,雕刻,乙酋年(1585)考中举人,选派到荥阳县当了知县。因不愿贪赃枉法,得到“清官”名卢。但他年近五十,还没有儿子,感到在外面做官,不如同家种田。于是辞官归里。闲时游玩山川胜境,或作诗绘画,自称“不其山人。”‘天,郑维藩在邻近的镇远卫城旅店中,遇到一位鹤发童颜、举止潇洒的道士。邂后相遇,就攀谈起来。老道自幼苦读诗书,满腹经纶,云游天下,不拘形迹,因身上常披一张鹿皮,就叫“鹿皮翁”,人们称他为“鹿皮人仙”。一人一见如故,难舍难分,成为要好朋友。第二天,就从镇远雇了一只船,山湃阳河顺流而下.路上饱览青山绿水,来到了平溪郑家住下'。几人后,二人同出卫城西fJ,忽然乌云密布,飞来一只大鸟。人雨过后,大鸟变成当今人称的“云中飞凤”大山。大L|I上举竹林立,就是大鸟的羽毛。鹿皮人仙上山采了几根水竹回到郑家。哪知当天晚上,这位鹿皮人仙鼻塞声重,四肢无力,竟一病不起。郑家夫妻待他如同亲人,请来医生为他治病,精心为他调养,身体才得复原。鹿皮大仙感谢郑氏大妻,把在飞凤山得来的竹子,做成一对音调角微,韵分雌雄的神箫,在神箫上刻上“不其仙人”四个字,又把制作神箫的方法传给郑家。并说:“飞凤山每年要长两棵竹子,是凤的羽毛,用来做箫,就是神箫。’’说完便带上一支箫飘然而去。隔了几年,在平溪卫官道上,跑来几匹快马,到馆驿停下。有个背黄包袱的人到.卫署衙门,说是皇帝特派他来求“不其仙人”的神箫。差官到了郑家,郑维藩那敢怠慢,惶恐禀告说:“神箫‘年只有一对,我不知哪对是,还要上飞凤山去取竹子来做。”差官只得选好一对,说:“你们每年都要上贡一对。”郑维藩送走钦差,转身回家,恰与鹿皮大仙撞个满怀,高兴不已。于是举杯畅饮,席问听鹿皮大仙说:“自从分别之后,带上那支箫云游京城,坐在紫金城门楼上吹了三天三夜,箫声润入皇宫,使帝王后妃们听了人人心旷神怡。因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皇帝派人寻找,我就留下了那支箫,准知皇上又来这里寻找‘不其仙人’。”从此以后,郑家每年都得进贡神箫,故把“鹿皮大仙”制作神箫的方法…‘代代地传下来,人们称为“雅须贡箫”,又称“平箫。”这两则关于玉屏箫笛的传说故事,风格不同,各有特色。前者想象奇特,优美动人,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后者朴实无华,耐人寻味,给我们以历史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