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之间在吉州最活跃的是彭玕、彭瑊两弟兄,他们后来先后在楚国(大体相当于今湖南省)当了官,而和溪州搭上关系的则是彭瑊。他们的后代至今在吉安、吉水的还不少,只是住在城里的极少(他们也是前几代由乡下迁进城里的),一般都是住在乡下的,就是住在乡下的也极分散,一般是十来户,只有个别地方较集中,有几百户。谱书已很难找到,只看到一本《隐源山口老彭氏续修族谱》(现藏吉水县阜田公社高村大队),一本《镜方彭氏垂修族谱》(现藏吉水县富滩公社古富大队,此地离吉安县油田公社山口村仅六七里)。
据谱书载:彭王于、彭城出生于吉安县油田公社的山口村(过去叫隐源,后来才叫山口),这个地方在吉安市的北部。相距百余里,靠近分宜县的南部、吉水县的北部。山口村和它附近的几个村子姓彭的都较多,是彭姓较为集中的地方。他们自称是彭玕的后裔,且说山口是吉安以及附近几县彭姓的发源地。可是彭王于成年后并不住在山口,而是迁往永丰县西南部的沙溪(宋欧阳修也出生于此),这个地方在永丰县城的西南部,靠近吉水县的南部,距吉安的山口几近三百里。彭王干的儿子彭彦昭长期定居于此,子孙繁衍,以致吉水县当今不少彭姓还自称是彭彦昭的后裔。同治《庐陵县志》卷六茔墓篇载:“唐吉州刺史彭王于父信州(今江西上饶)长史辅夫妇墓在延福乡五十七都七里相公坪,金盆浴蛋形(指墓葬地形有如盆中放一个蛋)。”庐陵即今吉安,七里与相公坪均在离山口村不到十里之处,而且《庐陵吉志》卷二十八庶官篇中还指出:“彭玕,征士构云四世孙,构云孙倜为宜春令,徙居庐陵,子辅信州长史,王于,辅四子也。”这说明到了彭玕祖父一代才迁到山口,那之前还是定居在江西宜春的。对彭构云光绪《江西通志》卷一百十五胜迹略署宅二中有概要说明:“彭征君钓台郡东(指今宜春县治之东)五里,呼冈西北,有石室临游溪之涘,邑人彭构云尝钓此崖下,伉(彭倜的哥哥)之祖地,善黄老言。唐宝应中以玉帛召不至。时太守命其乡日征君乡,崖日征君钓台。”这点介绍是参照唐卢肇《震山岩记》写的,卢肇宜春人,唐咸通年间曾任新安守,罢官之后,居震山(即呼冈)下,和彭构云的时间相距不久,所以对彭构云的情况知之甚稔。然而彭构云的先辈也不是世居宜春的,对这一点最好的参考材料是欧阳圭斋的《彭氏族谱序》和解缙的《彭氏族谱序》、《彭氏祠堂记》,欧阳圭斋元时人,老家今吉安,是宋辽金史的总裁官,解缙明时人,老家今吉水,曾为《永乐大典》编撰人。对彭构云的先辈,欧阳圭斋和解缙所说相同,因欧文开宗明义、直截了当,还是先看他所写的:“分宜彭氏其先东平侯宣,居淮阳(今河南淮阳),传九世,至北齐陈留王乐,居安定(今甘肃泾川)。又八世礼部侍郎景直,居瀛州(今河北河间),子构云避天宝之难,迁江右,传四世为安定王王玕,歼居庐陵,玕兄弟五人,为太尉者四,子十一人,人皆检校太傅太保、六曹尚书、诸镇刺史,孙二十七人,相继登进士第,为显宦,五世孙嗣庆迁分宜县南之珠溪。……”转了几个省,说明彭王于的祖籍并非江西,先辈一直有人当大官,他们才能由北而南,始终过着他们的“酋豪”生活。也由于有仕宦传统,彭王于等人之后历代当官的也不乏其人。彭王于等人的后代虽有散得很远而不再回来的,但也有散出去而又返回故里的。“落叶归根”是从彭玕归葬开头的。他是死在湖南的,而光绪《吉水县志》卷六十四茔墓篇中却载:“太尉彭圩墓在折杜乡二十九都枫口杰原(在今吉水县丁江公社双橹大队附近)。”就是彭城的儿子,也就是那个“溪州铜柱”(国务院文物保护单位)记文中刻上的彭士愁也是照此办理。他在溪州当了三十多年刺史,也就是在湘西巩固了世袭土司制度之后,死了还是归葬于永新县的二十六都寮山。《隐源山口老彭氏续修族谱》就是这样记载的。
所以彭瑊、彭士愁在远离吉安二三千里的武陵地区开创了土司统治之后八百年间,他们的后代和吉安吉水的亲属仍保持紧密联系。他们数典不忘其祖,至今在永顺等地保留下来的他们的谱书和吉安吉水的完全一样,就是解缙序文也是全文照抄,一字不漏,所以民国《永顺县志》卷十五所引明代彭世麒《宣慰司志》及清代彭声振《永顺司宗谱》中的文字,和上引各文毫无差别。以至《隐源山口老彭氏续修族谱》还载有清初永顺土司为山口等村中族人打算卖掉相公坪祖坟周围之地给邹某,而发出声讨,不许购买与出卖的所谓“檄文”。足见他们对“祖坟”何等重视。也载有彭城的孙子,永顺土司彭师裕的后代彭仲程在明代又回到吉安的磨湾(今属长塘公社)。到了清雍正六年(1728)改土归流,末代土司彭肇槐据民国《永顺县志》所载,也还是归回到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