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的史诗,包括已翻译整理和未翻译整理以及尚未完全挖掘出来的有好几部。虽然由于地域差别,各地流传的史诗各有特点,但在追叙本民族历史源流方面,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
这里重点介绍湘西苗语西部次方言地区所流传的《鸺巴鸺玛》这部史诗的基本内容。全诗主干部分达5,000多行,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创世纪,即开天辟地、射日射月;第二部分是长途大迁徙,即跨江跨湖、涉水跋山;第三部分是定居,即立宗立祖、立村立寨。
第二部分“民族大迁徙”。
这一部分,是这部史诗的核心所在。根据历代传说和记载,苗族的先民们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一带。后来,为战乱和生活所迫,才不断迁徙。史诗对这方面的记载非常详细。
从内容上看,这部分史诗共分八大段:
第一段,讲的是第一次大迁徙的原因及其历程。原因即受了他人欺侮才被迫迁徙;历程即沿河水而下,到了寅河寅尾和厚吾厚西(传说是指黄河中下游一带有关地方,详细地址待考。)以后,“别人立了一城,他人树了一碉,封得死死紧紧,立得实实牢牢,七枝长枪杀不到,七挺大炮轰不倒。”而且,到了那里,“别人不再认兄,他人不再认弟;女的不再认亲,男的不再认戚。”于是,苗族的先民们,只好“又大商量小计议,才打马回程,才拨船后退。”
第二段,讲的是第二次大迁徙的情况。这一次迁徙的历程,即从寅河寅尾和厚吾厚西出发,沿着务穹稀务穹萨而上。他们“一路人马,忧心忡忡;男女相跟,老少相从;走在一起,休戚与共。”尽管在行程中碰到了重重障碍,他们却紧紧拧成一股绳,一个又一个地克服了困难,最后,终于到达了一个新的天地——占楚、占菩。(苗语地名,指楚国某地。)
第三段,讲的是苗族迁徙到占楚占菩以后的情况。苗族的先民们,开始迁徙到占楚占菩的时候,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但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辛勤劳动,白手起家,年长月久,终于在这个地方建设了自己第一个自由幸福的乐园。
由于“生活慢慢宽裕了,忧虑慢慢消除了”,所以他们才“姊妹搓商,兄弟作议;商量要削筶祭祖,商议要制鼓集会”。于是,他们分工合作,“女的绩麻纺线,男的猎兽打鱼;小的养蚕养桑,老的酿酒造蜜……”这样,他们“选定了好日,择定了好时”,举行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鼓社鼓会。
第四段,讲的是第四次大迁徙,即苗族被迫离开占楚占菩,向崇山迁移的情况。
史诗在追述这次大迁徙的起程及其途中所经过一些主要地方时,这样说道:
人间坐不安宁,世上住不成家;
一帮代熊代萤代稣,一群代穆代来代卡,
又挟老携幼上迁,又拨船继续上划。
从务滚务嚷(苗语地名,传说是在长江、洞庭湖一带,详细地点待考。)上来,从务流务泡(苗语地名,传说是在长江、洞庭湖一带,详细地点待考。)上来;
从洞务洞党(苗语地名,传说是在长江、洞庭湖一带,详细地点待考。)上来,从洞焦洞湾(苗语地名,传说是在长江、洞庭湖一带,详细地点待考。)上来……
跨江过湖上来,穿云破雾上来;
行水依水上来,走山靠山上来;
猎兽打鱼上来,开山开土上来……
传说到了梅花堤梅花峒以后,人烟稀少,苗族的队伍曾经在这里聚居了一段时间,重新整理了自己的队伍,鼓舞了志气,慢慢又繁衍起来。在七个头领的率领之下,分成七路,迁上了天国崇山。崇山传说就在辰州附近的沅、澧二水之间,即今张家界市永定区所属地盘。
第五段,着重叙述苗族开发崇山,在崇山聚居的情况。
崇山,苗语叫“高戎霸凑”,传说是龙和麒麟的故乡。从史诗中知道,在那里“泉水潺潺,绿树茵茵;伸手可以揽月,张嘴可以咬星;驴马自由奔跑,男女歌舞不停。”因此,苗族曾经在那里聚居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在崇山建设了自己迁徙以来的第二个乐园,曾经在那里举行过好几次鼓社鼓会,繁荣轰动一时。
第六段,讲的是第六次大迁徙,即从崇山迁到泸溪峒泸溪岘的情况。
泸溪峒泸溪岘是苗族迁徙到湘西以后的第二个主要根据地。在这里,他们“男的又来立家立业,女的又来绩麻纺线;又住了许久,又住了多年;繁衍如鱼如虾,收获堆积如山;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炊烟绕过九十九岭,歌声响彻万里长天。”在这里,他们又用自己的双手,建设了自己迁徙以来的第三个乐园。
由于生活的逐步宽裕,他们又“男女相商,老少计议;商量要继续削筶祭祖,商议要继续制鼓聚会;要使祖宗看到高高兴兴,要使后代看到欢欢喜喜。”于是,他们又分工合作,“女的又造蜜酿酒,男的又猎兽打鱼……”接着,他们又举行了一次空前盛大的鼓社鼓会。
第七段,讲的是敌人疯狂破坏鼓会,苗家奋起反抗的情况。
第八段,讲的是第七次大迁徙的原因及其历程。原因是由于战争的创伤,苗族的主要队伍决定另择生活之地;历程是从泸溪峒泸溪岘迁去各个地方。
史诗告诉我们,这一次大迁徙,苗族队伍中的各个支系分成若干个集团向各处迁走了。代熊一支,分成了两个系统,一少部分分散隐居于辰河两岸,一大部分沿武水(峒河)而上。代来代卡,跟着代熊的主干力量上了武水。代稣一支,主要留在泸溪。其他支系,继续沿着辰河辰水而上,最后到达了贵州和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