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文学作品 > 歌谣

苗族的民间歌谣

作者:李显福;梁先学 【字体:

苗族人民在椎牛祭祖、婚丧喜庆、节日娱乐、谈情说爱、生产劳动中喜欢用歌来追述历史、传承文化、交流情感,形成了诸如古歌、风俗歌、山歌、情歌等一系列风格各异的歌谣,统称“苗歌”。在保存母语地区,苗歌基本上是用苗语演唱,在其他地区,则多用汉语演唱。苗歌,伴随着苗族人民的迁徙繁衍、喜怒哀乐,绵延千载而不衰。它数量众多,形式多样,是苗族民间文学的强宗大项。

1)古歌

 

苗族古歌——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向民航摄)

古歌,亦即史诗。湖南苗族古歌,包括已翻译整理的和未翻译整理的有几十部,其中流传于花垣、凤凰、吉首等县市的古歌最具代表性,歌手叫它做《鸺巴鸺玛》,汉译为《苗族古歌》。每逢举行盛大祭祀或庆典活动,苗老司们必临场作诵。翻译整理后的古歌长达1.931万行,分四大部分,即《创天立地》、《种植歌》、《在中球水乡》、《部族变迁》。

第一部分《创天立地》,由《创天》、《立地》、《定时辰》、《龙人》构成,是远古苗族祖先力图探求自然奥秘,对天地日月、山川河流的形成、人类始祖的诞生所作的臆测和遐想,同时解释了苗族历法的来历。

第二部分《种植歌》,分为《种谷》、《植棉》、《砍梭罗树》3节。反映远古人类生产生活情景和发明创造的经过。

第三部分《在中球水乡》,含《斢船》、《奶略》、《役牛》、《跳鼓舞》4节。叙说苗族的来历、迁徙历程以及椎牛祭祖的缘故。

第四部分《部族变迁》,分为《迁徙》、《十二个部落宗支》2节。叙述苗族迁徙的原因和历程。

《苗族古歌》产生于原始时期,经后世不断充实丰富,定形于封建社会初期。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经过口耳相传,累世磨砺,难免不遭到岁月的增删和涂抹,但它仍不失为苗族的一部珍贵的民族史诗。

2011年,“苗族古歌”入选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仪式歌

苗族在举行重大活动时,都伴随着一定的仪式歌。这些歌谣,从内容到形式都已基本固定,像无形的纽带,把民俗活动事象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民俗活动既有形的外壳,又有神的内涵,给人留下神秘之感。

苗族有句俗语:“歌即是话,话即是歌;唱出是歌,说出是话”。在歌手看来,歌和话几乎没有严格的界限。这里的“话”,即是有一定韵律的辞(词)。遇歌则唱,遇辞则诵。

仪式歌分为祭祀歌、节日歌、人生礼仪歌、祝词和礼词等。

祭祀歌。是在酬神祭祖庆典活动中所唱的歌。流传于花垣的《椎牛巫词》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史诗》,含《引子》、《混沌初开》、《造日造月》、《万物滋生》、《划定时辰》、《玛古出世》、《部落迁徙》、《家族谱系》、《尾声》9节,其内容与《苗族古歌》大同小异。第二部分《祭词》,含《椎牛古根》、《买牛》、《除怪》、《祝愿》、《敬家仙》、《接客》、《赎利赎名》、《喂牛水》、《送牛》、《散客》10节,说明椎牛的原因,为主人消灾祈福。

流传于麻阳的《龙歌》,是祭祀祖先盘瓠时的专用仪式歌。常用的唱段有《开神门歌》、《根源歌》、《敬寿歌》、《接茶歌》、《谢茶歌》、《扫瘟歌》。其中《根源歌》又叫《路程记》,开篇即唱:“且稍停来慢稍停,慢慢稍停将歌吟。别人划船端阳节,漫水划船有根本。大王原居辰州府,沅陵县内有家门。”继而述说“大王”(盘瓠)从辰州府沅陵县“已住数百年”后,溯锦江“腾云驾雾往上走”,进入麻阳境内,先后落脚新营(龚王二姓设下龙王殿)、麻伊(一时辰)、袁郊坪(张族设立龙王殿)、岩角坪(立庙宇,文生祭祀数百年),最后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定居漫水田姓族地。《根源歌》实际上就是一部辰水“盘瓠”族人迁徙史诗。

流传于凤凰的《接龙歌》,分为《对唱》、《龙公龙娘赞》、《求雨歌》、《耍龙谣》、《敬龙神》等几个部分。在接龙时传唱,使接龙活动形声并茂。

节日歌。是唱民族节日的根源或节日活动内容的歌。有《调年歌》、《三月三歌》、《四月八歌》、《六月六歌》、《赶秋歌》、《跳香歌》等。每一类歌,都有其成套的唱词。

 

婚礼火塘歌(程明君摄)

人生礼仪歌。出生有《看月贺喜歌》,接亲嫁女有《娶亲歌》,死后有《丧堂歌》。其中尤以接亲嫁女歌最为生动。

贺词。是祝贺颂扬之词。讲究声韵,朗朗上口,适于吟诵,一般不唱。有《上梁歌》、《看月贺喜歌》、《赶秋歌》等。

理词。纠纷双方说理辩驳之词。每遇田土纠纷、打架斗殴、夫妻不睦,当事双方请“理老”评论是非曲直。双方辩论时,常使用韵律十足的“词”,滔滔道来,一气呵成,不容对方有插嘴之机。这是运用诗歌展开辩论的一种特殊文体。

3)山歌

苗族山歌,形式短小、曲调爽朗质朴、节奏自由灵活,像大海中的浪花,自由跳荡,光彩夺目。

 

歌鼟(龙本亮摄)

歌鼟。这是流行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锹里一带苗族地区的一种多声部苗歌的总称。锹里苗民喜歌,是个“以饭养身,以歌养心”的苗族分支。先民们在日常劳作中模拟鸟鸣、蝉唱、水流、林涛等大自然的和声以及在生产劳动、狩猎中发出的音律,经过长期选择提炼,创造了这一独具韵味的苗族歌鼟。歌鼟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可分为茶歌调、酒歌调、饭歌调、山歌调、担水歌调、侃歌调和嫁歌调等。其歌词多为七言四句体,内容涉及历史传说、祭祀礼仪、生产劳动、婚姻恋爱、劝事说理、唱咏风物等。演唱采取由低到高、由轻到重、由少到多的递进形式,多以单人讲歌、低声部起歌,其他声部先后进入,多个声部相互交替流动,男女老少和歌、对歌方式进行,气氛友爱和谐。其演唱语言原为苗语,现基本上采用锹里汉语方言,当地人称为“酸话”。2006年,靖州“苗族歌鼟”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劳动歌。劳动歌是山民们在生产劳动时用以解除疲劳的醇醴。苗族劳动歌,有协调劳动动作的《油匠打油跑锤歌》、《拗岩歌》、《抬轿歌》,追述生产发展历程的《棉根歌》,传授生产技能的《十二月歌》、《下种歌》、《栽秧歌》,体现山区生产特色的《采茶歌》、《纺线歌》、《推豆腐》、《打糍粑》,赞美劳动技能的《床机》,解除疲劳的《黄牛下田把田耕》、《黄牛冤枉挨几鞭》,等等。这些歌谣,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苗族的农耕生活,体现了苗族人民勤劳俭朴的品格和同大自然顽强抗争的精神。

 

小河纳凉好唱歌。湘西苗族民歌——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娟摄)

生活歌。以家庭社会为主题的生活歌,反映了苗族人世间的生活知识、生活信念、生活情趣和生活状况。如《莫让歌路长青苔》:

哥妹共把歌路开,山歌越唱越开怀,

求妹快把山歌唱,莫让歌路长青苔。

是苗族人民酷爱山歌的写照。

苗族苦歌在生活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长期以来,苗族人民受到阶级、民族的双重压迫和歧视,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苦歌真实地描绘了苗族人民的痛苦生活,反映了他们的愤慨与不平,表达了他们对剥削者、压迫者的强烈不满和愤恨。如《瘦了苗家肥了官》:

一望谷子九望田,年年没有米过年。

苗家为啥这般苦?为啥天下不一般?

苗家开的大好田,傅鼐贼子来霸占;

寸土不留我一分,瘦了苗家肥了官。

这是对清王朝实行“屯田制”以后,加倍剥削和压迫苗族人民,给苗族人民带来了极大痛苦的血泪控诉。

时政歌。时政歌表现苗族人民对“时政”的态度。湘西及湘西南是老革命根据地,不少苗族热血男儿参加革命,留下了许多激情澎湃的时政歌。如《送儿当红军》:

不怕绹来不怕捆,不怕杀头和判刑;

昨日送儿坐班房,今天送儿当红军。

苗家生得好儿郎,天生本是骨头硬;

当得红军打天下,砸烂官府你家门!

4)情歌

苗族青年恋爱,向来是比较开放自由的,恋爱择偶的钥匙,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恋爱从初识“讨糖”起始,经过“讨话”留日子,“讨彩”交定情,到多次幽会对歌加深了解,直到互赠“把凭”——定情信物,以心相许,从而获得爱情成熟的果子。苗族恋爱择偶习俗的开放性和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苗族情歌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是苗族歌谣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苗族情歌从内容上可分为试探歌、赞美歌、挑逗歌、初恋歌、迷恋歌、盟誓歌、分离歌、相思歌、团圆歌及抗婚歌。这些歌中,有许多内容饱满、体制宏大的传世精品,如流传于凤凰县腊尔山区的《翠鸟》。这首叙事长诗讲述了松哥与柳妹悲壮的爱情故事,由《序歌》、《龙塘河对歌》、《四月八跳花》、《六月六定情》、《柳妹失踪》、《松哥寻妹》、《蛟龙逼婚》、《鸳鸯报信》、《灯盏戽龙潭》、《百鸟顶恶浪》、《松哥变翠鸟》、《尾声》12部分组成,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又如流传于保靖县吕洞山区的《吕洞与雅角抢亲歌》,用拟人的表现手法,讲述近百个山头、地名互相搏斗抢亲的神话故事,场面宏大,紧张激烈,令人惊心动魄。

苗族情歌在形式上多采用平铺直叙的白描、恰如其分的比兴、大胆的夸张、丰富的幻想等民歌艺术创作手法,使情歌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来源:《湖南苗族风情》
日期:201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