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骥(1859~1936),字云生,湘西凤凰厅吉信营满家寨人。幼年家贫,靠父亲守碾坊为生。他曾先后就学于吉信、棉寨和厅城,“百氏精华,寓目映心”。光绪十一年(1885),他参加湖南乙酉科省试,名列前茅,高中举魁。后来,他曾两次千里跋涉,进京参加会试,但都因“苗籍”而落第。于是,忿然辞官回乡,以家为馆,办起了“栖山书院”,招收、培养苗族青年。
龙骥的诗,记录了他一生中的主要活动和遭遇,内容充实感人。在艺术上,他的作品音调和谐自然,语言朴实生动,技巧已趋成熟。
反映龙骥早年苦读生活的诗,以《课读》最富有代表性。诗中写道:
课读小窗下,春深未及猜。
不知花已落,犹道未曾开。
十年寒窗的“课读”之后,诗人中举了。尔后,他又赴京会试,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希望。下面两首诗,就是他这种心情的流露:
雨雪霏霏出凤城,板桥驿路断行人。
更无知己临岐送,惟有晨鸡报晓鸣。
——《晋京路途韵》
隔岸桃花浓带雨,沿途芳草嫩含烟。
春光虽好难留客,惟问前程路几千。
——《晋京途中》这次赴京会试,结果是“失败”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是,他并不气馁,坚信自己的才华是足以与人匹敌的。于是,又第二次赴京参加会试,并以《咏菊》为题,表现自己要在“西风”里“斗繁华”的气概:
一枝偏依一枝斜,五色迷篱绽众葩。
芳质不因劫后减,西风依旧斗繁华。由于清廷对“苗籍”的歧视,龙骥虽有“文光射斗”之才,也只能落得个“名落孙山”之数。连续两次会试的“失败”,使龙骥的头脑清醒了,对清朝廷歧视苗族人民的反动本质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感怀》中,他借古喻今,借古抒怀,对清王朝作了辛辣的嘲弄和无情的抨击:
文明古国说齐邦,五霸之中称富强。
黎庶而今皆菜色,纷纷首古乞钱忙。
从京城回到苗乡后,诗人满怀不平,决心不再参加科举会试,也不出去做官。他诅咒、悔恨自己的过去,决心转与纯朴的农民为伍,躬耕陇亩了。转向民间之后的龙骥,深感到为苗族人民培养英才的必要。于是他以家为馆,办起了“栖山书院”。当他看到自己的学生“业有所进”时,心里充满了喜悦之情。有一次,他在外作客归来,还未到学馆,远远听到弟子们的朗朗书声,诗兴大发,一气写了《杂咏》十首。诗中写到:
一轮明月满芳畦,作客归来路不迷。
灯火朦胧烟树里,书声遥送粉墙西。到了这时,诗人找到了自己的寄托。原来那种“稼穑经萦劫后生,不平心事向谁鸣。东邻幸有老居士,相对无言意目倾”的沉闷情绪,到这时已一扫而光。他从自己学生的身上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即使他在将尽天年时,也没有丝毫的悲观:
病床题诗情可哀,犹关桃李在胸怀。
培得根深迁上苑,信知五竿出后才。
——《病榻吟》这首诗既是诗人自己“七十年来业笔耕,虽云糊口亦培英”的总结,又是对自己民族人才辈出、后继有人的歌唱,鼓舞后人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