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文学作品 > 散文

乘凉

作者:王国雅 【字体:

  夕阳带走最后一抹晚霞。月亮自东山升起,皎洁的银辉撒满大地,沐浴在月色中的古老县城,远景近物,或朦胧或清晰,宛若一幅立体画卷。辛劳一天的人们,吃过晚饭,提着椅子,不约而同地走向各自乘凉的‘老地方’,享受这夏夜的宁静和清爽。

  当年,桑植县城只有一条纵贯东西的大街,自刘王庙往西分为南北两条街,南面文昌街和北面西正街,各长约200米。西正街在‘巧圣宫’门前折向南汇合文昌街出西门。还有几条南北向的小巷。傍晚,缕缕南风从巷子深处飘出,这些巷子口便成了人们乘凉的‘老地方’。当时我家租住‘巧圣宫’,地处西正街折向南方与文昌街会合的拐弯处。南风轻轻扑面而来,这里自然成为夏夜乘凉的好去处。每当夕阳西下,人们将清水泼洒在石板街上,不一会,清水化作蒸气,带走了街面的暑热,清爽的空气让人倍感舒适。街邻们在乘凉时漫无边际地闲谈,不时爆发出障阵欢声笑语,荡涤尽一天的疲劳。在我们家斜对面是谷氏祠堂,被世人赞誉为‘湘西文种’的谷梅桥老先生就住在那里。他学识渊博,待人谦和,深受街邻尊崇,无论大人小孩都尊称他‘梅老师’。他经常走出家门同街邻一起乘凉。此时,乘凉的人们都喜欢听他讲故事。他也是有求必应。诸如荆轲刺秦王,陈胜吴广起义等等英雄故事,让听众如痴如迷,灵魄受到洗礼。有时,他也会讲上一两段聊斋故事,随着他绘声绘色的讲述,我们恍惚感到故事中的鬼狐就在附近韵黑暗中游弋,吓得我们不敢离开半步。有时尿急了,也要大人点亮蜡烛陪同才敢去厕所。

  说到夏夜乘凉,就会很自然地想到‘观音寺的凉水’。东门城内的万寿宫后面有一处叫观音寺的地方,从前这里有一座供奉观音菩萨的寺庙,此地因寺得名。如今,寺不存,名尚在。在一处两三丈高的半坡上,一个岩石缝里冒出一股涓涓清泉,无论酷暑严冬从不断流。不知何时,何人在泉眼下方的岩石上凿了一个小水凼子,满溢出清洌的泉水。泉水受到人们自觉地保护,从没有人在此洗衣洗菜。老人们说这股泉水是从后山观音洞里的阴河浸过来的,冬暖夏凉。每到夏天,附近的人们用各种盛水的容器来这里汲凉水解渴。傍晚,城西的街邻甚至有青壮年自告奋勇地用大担水桶来挑凉水,他挑水返家途中,任凭沿街乘凉的人你一碗他一瓢地舀去饮用。遇到有的人临时需要回屋取舀水昀器皿,他就会放下水桶等候。旁边的人也会递来坐凳,蒲扇,让他歇脚,扇风。直到没有人舀水了,他才挑起水桶继续前行。就这样,一担凉水到家时往往只剩下几茶杯或几碗。这样的事情每天晚上都在重复。彼此没有一丝客套和厌烦,一切都显得理所当然,如同家人。

  正当人们喝着凉水,谈兴正浓时,‘柝!!’自远而近传来敲声和更夫‘小心火烛,谨防贼盗’的吆喝声。起更了!乘凉的人们才端起板凳,披着一身清爽,带着惬意各自回家。此刻,月荫里,墙脚下,蟋蟀和它的小伙伴们正不知疲倦地奏响夏夜催眠曲。又一个宁静的夏夜!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总角少年现己满头银发,儿孙绕膝,步入耄耋之年。但儿时的记忆:街邻坐在一起闲话纳凉,梅老师颀长的身影和他的音容笑貌,挑凉水的壮汉,观音寺的凉水……深深地刻印在记忆里。是那么温馨,那么和谐。

 

 

来源:《桑植白族》第八期
日期: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