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来到八峒之初,住的是极其简陋的“剪茅叉木”的茅房,旧称“人字寮”,因当面像个“人”字。即用一根木条搭在圹上做屋脊,另一头用木柱支撑,两边屋背用茅草覆盖,斜拖到地面,当面傍柱子开张门,另无窗户。当中是连床共火弄。现在高山蕨粑厂,即其原始形状。后来伐木见山,木头多,山坡多开成平地,便开始建筑木房。
房屋结构,一般是四排三间的木架子。穷苦人家盖茅草,竹编泥糊当壁;中等人家盖木皮,用木板装修;盖瓦的只少数富裕人家,除正户外,两边还各配横户一栋。无论贫富,以正屋一头做厨房,叫做茶堂或香弄。最富裕人家,正户起六排,则茶堂里面有一间或两间卧室。
茶堂靠堂户一边里头角上安个四方木框,当中放个三角撑架,便是烧火做饭的火塘。四方木框靠壁两方,各摆一根长凳,一般是固定的,大人可坐,小孩可睡。木框的下边,摆张小桌子。桌子下边是伸柴进火塘的地方。余下一方摆一根可以移动的长矮凳,是主妇烧火做饭炒菜的处所,客人不得随便占坐。火钳与汉俗剪刀式的不同,像铁工用的力点距支点很远的两根直杆,下端夹柴部分很短。贫穷人家,用一竹片就火烤弯便是,三脚撑架亦用三石头代替。现在还有少数人家照旧习用。这种火塘,寒冷季节,围坐取暖,最称方便。只因近年来,柴薪较少、难弄,才逐步改成土灶,节省燃料。富裕人家正户两边的横屋,一为牛栏猪圈,一为仓库杂户。楼上当面和外侧都有“走廊”叫“耍楼”,以便瞭望。
户前为禾场,禾场周围则栽培成排果树。整个屋场,形式整齐,环境亦较清静。在大院中间或邻舍隔离较远的,四周又围以竹篱或灌木,前面还专起两排朝门,自成一个独立小院落。近几年才逐渐出现新式砖屋。茅屋已绝迹,木皮木板房子正在逐步让位于砖砌瓦盖的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