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想象中的相差太远,总以为有蒙古族的地方,一定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成群的绵羊、漂亮的蒙古包。
到了桑植河口乡河口村沙家台,我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这里没有大草原,甚至大草场也没有,也没有成群的绵羊和漂亮的蒙古包。居住在这里的沙姓蒙古族人,长年和土家族等民族人民杂居在一起,从住房到田地耕种、家畜家禽的饲养,大多已与当地人无异,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蒙古族人虽纯朴憨实,但民族意识浓厚,至今仍保留了戴毡帽、穿长袍等蒙古族特点。
听说我是来这里了解沙家台蒙古族的民俗风情的,豪爽的蒙古人立即将我迎进了家中。这是一幢极其普通的当地民居,环境的改变,让这里的蒙古人远离了蒙古包。一杯热茶,代替了草原蒙古人的奶茶。一会儿,主人拿出一整套蒙古族服饰,穿戴整齐给我看,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主人告诉我,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袖长至腕的贴身衣,第二件为袖长至肘的外衣,第三件为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草原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和蒙古族常备奶制品稀奶油、白菜羊肉卷、新苏饼、烘干大米饭等不一而足。草原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草原蒙古族将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称为“白食”,将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称为“红食”。在草原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当然,茶和酒也是草原蒙古族必不可少的食品。
说到这里,主人停顿了一下,介绍说这些草原蒙古的饮食风俗,在沙家台已经所剩无几。
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女方一般要置办嫁妆。彩礼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女方家陪嫁的东西有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瓜子等。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贴有红纸的猪肉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为礼物又让女方家用于招待宾客。结婚这一天,新郎在陪郎的伴随下来女方家迎亲,同时要挑点青菜送新娘家。按习俗,迎亲过程中新郎不能说话,一切由陪郎应酬和周旋,直到把新娘娶回家。到女方家后,新郎被安排独席吃饭,并不能动手,只能由陪郎夹菜喂新郎吃。当男方来的人们把嫁妆挑、抬出门的时候,新郎就可以迎接新娘出门了。新娘上轿后要哭泣,表示不忍离开家,且要一路啼哭,直至进洞房。吃饭时让新娘在洞房内吃独席,由新郎为新娘添饭。当晚,姑娘和小伙子要来庆贺,家里一片欢笑声和歌声。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到女方家回门,同时在女方家拜天地和祖先,岳父母同时给新郎一个银镯子。从女方家返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碰到什么人,新婚夫妇都要作揖。返回男方家后,他们还要拜天地和祖先。第三天去上祖坟。新婚夫妇在姑娘和小伙子的陪伴下,挑着猪头等供品和食品去上男女双方家的祖坟。回来后,新娘烧火,新郎挑水,给长辈和同伴烧洗脚水。婚礼至此才告结束。婚后7天内,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到其他地方住宿。历史上,蒙古族有男子可以另娶,而原配妻子却不能改嫁的习俗。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男女结婚自愿、离婚自由已成新风,但蒙古族的离婚率是很低的。
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发展与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学的发展紧密相连。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数量浩瀚,按地域可分为东蒙民歌和西蒙民歌,按歌种可分为长调、短调、叙事歌、酒令、儿歌、摇篮曲和宗教歌曲“博”、歌舞曲“安代”、“浩都格沁”等。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蒙古族的传统乐器有马头琴、蒙古筝、火不思、口琴、四胡、科库尔等;蒙古舞蹈有萨吾尔登喜庆舞、安代集体舞、顶碗舞、筷子舞、盅子舞、角斗舞、圈舞等。
主人介绍说,至今在他们这里保留的,已经所剩不多。
蒙古族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打鬃节”等。
蒙古族人禁忌较多。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忌食虾、蟹、鱼、海味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禁忌正在为时代所淘汰。
主人的滔滔不绝,让我在桑植河口沙家台,领略了一番遗落在内蒙古大草原的蒙古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