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飘着雨丝,间或还夹杂着雪粒,风一阵一阵地吹来,湿冷而尖利,仿佛要将人身上的衣服刺穿扎透。在这样的天气里,我裹着厚厚的棉衣,赶往桃源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回维村,体验这里的维吾尔族风情。
维吾尔族风情,源于白雪皑皑的天山脚下。
和冰雪天山相比,这样的气候显然还不够冷。许多桃源枫树维吾尔族人,想和我一样,希望能下一场雪,过一个仿佛天山脚下的古尔邦节。但是,雪迟迟未下,古尔邦节却实实在在地来了。“古尔邦”意为“献祭”、“献牲”,因此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牺牲节。古尔邦节是维吾尔族教、族合一的伊斯兰教节日,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古尔邦节的宰牲,起源于古代先知易卜拉欣的传说。易卜拉欣独尊安拉并无比忠诚,他常以大量牛、羊、骆驼作为牺牲献礼,人们对他无私的虔诚行为大惑不解。易卜拉欣当众郑重表示,倘若安拉降示命令,即使以爱子伊斯玛仪做牺牲,他也决不痛惜。安拉为了考验易卜拉欣的忠诚,几次在梦境中默示他履行诺言。于是他先向爱子伊斯玛仪说明原委,并带他去麦加城米纳山谷,准备宰爱子以示对安拉忠诚。途中,恶魔易卜劣厮几次出现,教唆伊斯玛仪抗命和逃走,伊斯玛仪拒绝魔鬼的诱惑,愤怒地抓起石块击向恶魔,最后顺从地躺在地上,遵从主命和其父的善举。正当易卜拉欣举刀时,天使吉卜利勒奉安拉之命降临,送来一只黑头羝羊以代替牺牲。为纪念这一事件和感谢真主,先知穆罕默德继承了这一传统,将其列为朝觐功课礼仪之一。规定凡经济条件宽裕的穆斯林,每年都要奉行宰牲礼仪。朝觐者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宰牲,其他各地的穆斯林自十日至十二日,期限为三天。超逾期限,宰牲无效。
古尔邦节,是回维村维吾尔族和回族的共同节日。节日清晨,回维村里的维吾尔族和回族村民,无一不沐浴净身、严整衣冠,神清气爽地走出家门,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吃早饭。回维村的规矩,在“古尔邦节”这天,全村的维吾尔族和回族都到清真寺吃饭。我夹杂在这些人中,走进了清真寺。
当天的早餐主要是米粉汤面和一些穆斯林村民带来“放口换”的油炸食品。
维吾尔族阿訇利落地宰杀了一只山羊后。维吾尔族和回族的村民,就一同进入清真寺进行礼拜。
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除了古尔邦节,传统节日还有肉孜节、诺鲁孜节等。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
在节日的流程中,我和一位维吾尔族人谈起了维吾尔族的其他风俗习惯与民族风情。
这位维吾尔族人打量了我一眼,以友好的态度和我翻起了古。过去,维吾尔族在农村的住房多成院落,一般用泥土建筑,开天窗采光,屋顶坪坦,便于晾晒瓜果和粮食。维吾尔族人喜在墙上挂壁毯,住房大门忌朝西开。饮食方面,以面粉、玉米、大米为主食,用羊肉、羊油、胡萝卜、葡萄干、洋葱和大米做成的民族风味的抓饭,是待客、节日和喜庆日子不可缺少的食品。瓜果是维吾尔族人的生活必需品。维吾尔族人一般都穿棉衣,爱戴四楞小花帽。维吾尔族人生性活跃,喜爱舞蹈音乐,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等,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人死后实行土葬,不用棺材。维吾尔族人死后,用白布裹尸,用移尸木匣抬到挖好的墓地入葬。人死后的第七天、四十天和一周年都要举行悼念活动。维吾尔族人对墓地(麻扎)很重视,他们不许从麻扎上取土,更不许牲畜在麻扎内乱跑。
听着他的介绍,我的脸在丝丝寒风中露出了笑意。
在桃源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回维村,放眼皆是现代化的民居,哪里还有泥土建筑的影子?想必,其他已大异新疆维吾尔族的民俗风情,也已经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