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炊烟袅袅,糯米饭的香味飘出老远老远,一家连着一家,一家赛过一家,在清塘壮族乡的上空编织成一个巨大的香味云团,飘向四面八方,飘向历史深处。这就是立夏饭了。立夏饭是在江华清塘壮族乡观音山、李家、贝家、黄绿一带的壮族人中流行的一个饮食节令。每到农历立夏之时,当地村民就会用前年割了晒干的黄饭木叶用开水熬出汁,待冷却后放入糯米浸泡至金黄色后,再把它煮熟。煮出来的米饭颜色呈金黄色,色美饭香,而且对人体有一定的防病祛虫的功效。
老实说,吸引我前往江华清塘壮族乡壮族聚居地的,除了如画壮乡美景,就是立夏饭了。我是应一位同事的邀请,来江华清塘壮族乡品尝立夏饭的。同事告诉我,壮族与饮食有关的节令还有四月八的乌饭节。壮族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凡来客必吃粽子。粽子在壮家是较高贵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夹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其香堪称一绝。
立夏饭勾出了我的馋虫,也勾出了我的壮族风情一睹为快之欲。
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民居,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火、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较适应于潮湿多雨,地势不平的南方山区。全地居古式壮寨民居一般以四合院形式存在,内分前后堂屋、厢房、天井等。天井是一个露天凹池,天井由石条板、石板砌成,石板上还雕有壁虎、鲤鱼等石刻。天井把堂屋一分为二,天井前面在大门后面为前堂屋,天井后面为后堂屋。天前堂屋左右两侧一般无人居住,供作厨房、关牲畜、堆放燃料等,后堂屋两边的厅房则是主人的住宅区。在屋檐等雕刻成青鱼、鲤装饰,鱼的鳞片雕刻得相当精致。壮民把建房当做一生的大事来看,对建房要求较高,而且一个村寨的壮民有相互帮工建房,轮流造房的习惯。练泥印砖、奠基砌墙、做门窗、盖瓦等建房工程,均由亲戚及邻里相互帮工出力。在房屋的开门设计上,壮民居很少开后门。
联系沿路所见,我不禁为同事的总结拍案称绝。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男子多穿青布对襟上衣,有的以布帕缠头;壮族女子服饰别具一格,多穿无领、斜襟、绣花、滚边的上衣,下身穿绣花、滚边、宽脚的裤子或青布蜡染的褶裙,腰束绣花围腰,脚穿绣花鞋,有的头上还缠着各式方巾,喜戴银首饰。
饮食方面,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主食是大米和玉米。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结婚送聘礼时,槟榔是必赠的礼物。每逢节庆,壮族喜做五色饭,有用五色饭供神、祭祖的习俗。壮族人民信仰多神、树神、山神、观世音等。于是就将一些栽种有古树的地方当成“社堂”,如暇耙社等。每年重要的日子壮族民众们就自发到社堂“吃社”。传说农历四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这三个“十九”是观世音的生日。清塘壮族乡观音山村壮民们目前还保留有过“吃十九”的习惯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吃十九”已逐渐成了全村议事的重要日子。佛、道教先后传入壮族地区后,广大壮乡普遍建立有“观音庙”、“三板庙”、“水口寺”、“回龙庙”等寺庙。各自家神龛上均有神像摆放。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要经过满月架桥、满月逛寨、安花、记命、解关、赶鬼、合婚等仪式,死时要经过打斋、超度、安葬等宗教仪式。炖狗肉、火锅羊肉、豆腐酿是壮族很独特的民族美味。
壮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通婚的现象较普遍。过去是父母包办,但婚前恋爱自由。富有人家纳妾,劳苦人民是一夫一妻制。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习俗,时间为三年、五年不等。现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自由恋爱方式有抛绣球、打木槽、赶歌圩、对歌等。
丧葬一般为木棺土葬。壮族凡遇丧事,亲戚要捐钱赠米,前来吊孝,互助办理丧葬。棺木需用整块黑布或红毡覆盖,俗称“缠棺布”;棺涂黑色,有些两端雕花,写上“福”、“寿”两字,短命的(自杀、死时年纪较轻)棺木用原色(白木),产妇因分娩死亡的棺木需用红色。出葬时原则上由同一姓氏的男性抬棺,途中要进行“角力”,即由抬棺者前进、后退打转数次,同时辅以相应的口号,比赛力气。年长者死亡,要由其最小的子孙“坐棺”。棺木入坑前用白布作“天桥”,以此帮助死者到阴间围出一块地以供其享用。死者安葬若干年后,有洗骨再葬即“二次葬”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后此习俗已破除)。壮族地区的舅权,在婚礼、丧葬中表现比较突出,民间至今还流行“天上最大是雷公,地上最大是舅公”的俗语。特别是母亲或祖母死了,必须由儿孙亲自带着酒肉去舅家报丧。待舅父舅公到场亲自应允以后,方能入殓。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岁时节令中比较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有“中元节”、“牛魂节”和“三月三歌节”。七月十四的“中元节”又称“鬼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秧节”,有的在春耕后的一天进行,有的固定在四月初八进行。其中,春节、“三月三”、“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其他节日与汉族相同。
壮歌分为哭嫁歌、盘问歌、倒茶歌、叙事歌、生产歌、诉苦歌和情歌等。其中,以情歌为最,分五言、七言两种,随编随唱,触景生情、音韵铿锵,并视为谈对象的必备技能,唱时或用壮语,或用汉语及地方方言。唱壮歌时可以独唱、对唱,也可以齐唱,还有男女混声唱的习惯。唱法上快调、慢调、高调各地有所不同,但基本上用相同的韵脚,只是在旋律上慢调多些停顿,以“欧”、“罗”、“哪”、“咧”、“啦”、“嗬”、“啊”“哩吗”等丰富的语言音作衬词。壮歌还有伴以“吹木叶”和“吹口哨”使曲调显得更为自由活泼、抑扬明快。壮歌中富有特色的是拆字猜谜对歌,一般于新年初一起至元宵止,最多唱到二月二开耕。舞蹈主要有春牛舞、春堂舞、采茶舞、劳动舞等,主要表演节目有《壮家妹》、《壮寨》、《乌米情》、《碓舂》等。由于壮族人对牛具有特别感情,壮族舞蹈动作基本上是从牛活动的动作演变而来,其中摆、跳、卧等舞姿独具特色。
壮族的生活禁忌很多,其中春节禁忌至今讲究,如:从初一到初六早、晚都要敬一次祖先,这期间的鞭炮纸、垃圾等不能往外倒掉,否则那叫“倒财”;正月初一在外面不能晾晒衣物等。有产妇人家,忌生人进门;产妇在三天内不能出门,十天内不能洗衣,一个月内不去别家串门;生产劳动中不准扛锄头、戴斗笠进堂屋;不准坐门坎中间;修建水池、建筑物等需动土的要用扫把扫三下,表示除脏。除夕之夜要灯火通明、埋火种,还要守除夕。守除夕即必须经过晚上12点后才能睡觉,否则田头会崩的;还有除夕压岁,到12点钟时要冲箩(打簸箕),后用三张钱纸在米缸、水缸盖上压住叫压岁,然后用锄头象征性地挖房屋四个角,口念:“东挖挖,西挖挖,挖出个大金缸”;在早上时任何一个地方不能吹口哨,否则不吉利。
生于斯长于斯的壮家同事,对江华清塘壮族乡壮族的民俗风情,有着一种刻骨的记忆和身在庐山却又跳出庐山的独特了解。
他的讲述,让我在享受难得的清闲的同时,一边满足于口腹之欲,一边欣赏壮族聚居地的秀美风光,一边徜徉于如画壮乡的壮族风俗民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