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文学作品 > 散文

旖旎白族的山水风情

作者:廖静仁 【字体:

仗鼓舞,欢快祥和;霸王鞭,粗犷大方;打花棍,铿锵有力;击渔鼓,古朴明快……

走进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我还来不及完全表达欣赏白族民俗风情的意思,热情好客的白族人就奉上了丰富多彩的白族传统文化节目。白族群众告诉我,不管您是从哪儿来的客人,当地热情好客的白族群众都会给您献上丰富多彩的白族传统文化表演。

听说我的来意后,一位白族群众立即自告奋勇,热情地带我走进了白族民俗风情世界。

白族的住房多为木质结构的瓦房,一般是“一正两厢挂耳转角楼”或“四合天井大院”。正中堂屋上方神龛供有家谱及“天地国亲师位”牌。堂屋供婚娶、丧葬和迎宾之用。左右两边为正屋,用木板作壁隔为两间,内称“内房”,外称“火坑屋”。靠角处用岩石砌成一米见方的火坑,坑内放三角铁架,专供烤火和炊事之用。转角屋作厨房,内用土石垒成灶。两厢多为子女住房。转角楼多系姑娘住房,是闺女刺绣场所。与云南大理的三坊一照壁颇为接近。门窗木雕、大理三塔是大理白族建筑的典型代表和象征。白族人有一种三塔情结,看到三塔,就能想起大理。因此,桑植白族人常在建筑上雕刻三塔图案,以此寄托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村落多建于平坎或依山傍水的山脚地带。白族不仅讲究住房舒适,而且还注重环境的优美,多数人家的天井内都砌有花坛,植一两棵山茶或丹桂、石榴、香桅等,花香四溢,恬静幽雅。这一点颇有大理之风。

白族人饮食比较讲究,爱食酸辣冷口味,主食为大米、玉米、麦子、红薯和马铃薯等。过去,白族普遍有“食生”的习俗,喜饮烤茶。白族人爱养鸡、猪、牛、羊,四季贮有坛子菜、干菜,白族的“糯米辣椒”等具有独特的风味。每年年关,家家杀猪,户户备有炒米、糍粑和绿豆面等。招待客人,必有荤菜。八大碗是白族传统饮食文化的集中表现。白族红白喜事,喜用八仙桌宴客,一般8个人为一桌,菜肴上8个,俗称“八大碗”。白族土八碗荤素搭配合理,肥而不腻,素而不淡,营养丰富。炸、酥、炖、煮齐全,有蒸有氽,色泽鲜艳多彩,突出白族饮食酸辣口味特色。“八大碗”分别为“红肉大炖”、“酥肉”、“千张肉(酸菜扣肉)”、“粉蒸肉”、“干香”(凉拌拼盘)、“煮白扁豆”、“煮竹笋”、“杂碎汤”。大米、玉米是主食。

白族人男女爱穿白色服装,故有“要得俏,一身孝”之说。白布称为“家机布”,是白族人自己纺纱,用土机织,用土法洗漂而成。男子戴七尺或九尺长的白头巾。上穿白色对襟布扣汗衫,外套青布满肩马褂,下着青色宽裤脚,脚穿白布袜子和天官云头鞋。妇女头蒙白色绣花帕,两耳垂环,手戴镯子和戒指。上穿白色大襟汗衣,中套蓝布满襟马褂,外套绣花围裙,用绣花飘带系着,右上胸佩挂吊银质牙签;下着蓝色宽脚裤,脚缠白色裹脚布,穿绣花尖尖鞋。未婚女子梳发辫一根,上扎红头绳,额前留有发穗。已婚者则挽“簪巴”,挽于脑后称“粑粑簪”,挽于头顶的称“高把簪”,簪上套有丝织网,横插簪子;儿童衣服多绣花,外围肚兜,头戴银质鼓钉菩萨花帽,颈戴银“项圈”、“百家锁”等,手腕套有银圈。

婚姻制度方面,白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可以与其他民族通婚。只有男子才有财产继承权,入赘在白族地区较普遍,赘婿要改名换姓,有财产继承权。过去,男女婚姻多由父母包办,请媒人看“八字”相合,然后订婚。订婚时,男方选吉日到女家送一瓶酒和一只公鸡及聘金(“鸡酒礼”)。如今,自由婚姻较普遍。白族婚礼热烈而繁琐,一般要三天。丧葬上,白族保持着本民族的特点。明代以前,受佛教影响盛行火葬,明代以后改用棺木土葬。

白族人民禁忌较多,一般是过年不扫地,屋内渣滓实在多,便轻轻向内扫,渣滓用筐盛着,过了正月十五日再倒出去。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至正月十五日,脚不能放在火坑中的铛架上。大年三十夜吃年饭时,要关门,不准“泡汤”,晚上要“守岁”。有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的习俗,还有“七不出门八不归”的信条;有初一不进田,初七不进园的习俗。

白族的宗教信仰体现为本主崇拜。本主崇拜是一种多神崇拜,本主神也是多种多样,如:自然本主、神灵本主、英雄本主、佛教与道教本主等。本主信仰不同于佛教的修来生,也不同于道教的化神仙,它只是对现世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一种期盼,本主崇拜是白族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宗教表现。桑植的本主祠里,还供奉谷均万、王朋凯、钟千一等本主先祖。

白族的节日很多,除过汉族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阳、中元、中秋、重阳、冬至等节日外,还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如绕三灵、渔潭会、火把节等。

说到节日,带路的白族群众情绪立即高涨起来,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起芙蓉桥白族的上九庙会。白族人把正月初九叫“上九”。桑植芙蓉桥白族人用举办庙会的方式庆贺上九节。每到这天,芙蓉桥及周边地方的白族人,吃过早饭,穿戴一新,匆匆出发,参加一年一度热热闹闹的上九庙会。

白族群众说,芙蓉桥白族上九庙会,与芙蓉桥先祖王朋凯有关。王朋凯来到覆锅岩后,发现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最后选择这个曾经僻壤蛮荒之地定居,与陈吉、陈亮兄弟共同建家立业。几百年来,他们的子孙在这里春耕秋收,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白族历史文化的不朽。为了使兄弟姐妹们在过年后第一次相聚,为了向其他民族展示自己的精神风貌,为了永远歌颂祖先的功德,弘扬祖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芙蓉桥白族将正月初九定为上九庙会。年年欢庆,年年聚会,形成颇有地方特色的芙蓉桥白族上九庙会节。

芙蓉桥白族上九庙会有三大看点:一为祭祀。祭祀就是抬本主像游神。本主像为始祖王朋凯、陈吉陈亮兄弟。游神目的在于请祖先保佑,祈求农业丰收。木像均有别致的脸谱,头上蒙着红布,由两人抬着走,绕主场一周,表示祖先也来赶庙会,与子孙们同乐。游神所到之处,一律放鞭炮迎送,表示子孙们永远崇拜祖先,敬仰祖先,牵挂祖先,希望有祖先这棵大树的庇护,生活更加美满幸福。二为显鸟。“显鸟”为白族话,即显示本族拿手活。芙蓉桥白族人聪明有悟性,许多族民有绝活。一般不显山露水,只有在自己的上九庙会上,才拉出来溜溜,令外人啧啧称赞。在风味小吃上,“叶儿粑”、“油炸粑”、“雪枣粑”、“烤肉犬”等味道极美。在手工艺活上,喜背篓、撒穗荷包、垫底、拐杖、腰带等样样漂亮。在玩的花样上,围鼓、锣鼓、布龙灯、花鼓灯、九字鞭、丈鼓舞、唢呐等样样绝妙。在歌曲演唱上,光曲调就有100多种,白族山歌、水歌、放排歌、嫁女歌、回门歌、和八字歌、满百天歌、桑植民歌等,野调惹人,声声甜美动听;三为做买卖赶边边场。家家户户门面大开,迎接四方来客,客人无论生熟,无论老少,无论贫贱,无论男女,无论有钱无钱,身份高低,来者都是上等客。好酒好茶好肉侍候,好话好歌奉送,靠甜嘴换快乐,靠热情换愉悦,然后乘机向客人推销自家的产品。客人一般大方得很,几句热心话,就开始递钞票,将边边场赶得富有人情味。

每到芙蓉桥白族上九庙会,随着身着白族服的书记、乡长精神抖擞的一声吼:“赶街喽!”白族人民的跑街就开始了。这是云南大理白族“三月三赶街”习俗的沿袭,这是湖南白族人“上九庙会跑街”习俗的活用。几千人,一声吼,只有扑扑的脚步声;几千人,一声吼,只有嘿嘿的笑声。跑了街,白族村庄一年四季就繁荣了;跑了街,白族村庄一年四季就发展了。脚步声后面,紧跟着龙灯、丈鼓、三花脸,紧跟着老人、小孩、姑娘们,紧跟着包谷、红薯、洋芋、烤烟叶,紧跟着大车、小车、摩托车,紧跟着一堆堆一辈子吃也吃不完的粮食和庄稼……

听着白族群众的介绍,一种久违的温暖热遍我的周身。

旖旎白族,热情庙会,绝美风情。

 

 

 

来源:《湖南少数民族文化印象》
日期:2011-0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