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群山环抱的小盆地,面积不是很大,但显得很精致。四面青山环抱、绿树掩映,景色宜人。古老的畲族村落,像树根一样牢牢扎在山脚下。热水河像一匹白练,不经意抖了一个优雅的半弧,静静地从盆地中间滑过。末了,遁入山林的茂密处隐匿起来。露出的河水清清的,不湍急,河底的鹅卵石在阳光的照射下,绽放出浅浅的金黄色的笑靥。盆地方圆数平方公里内,热流滚滚。地下奔涌的温泉在河滩边上,汩汩破石而出,一冷一热,一阴一阳,汇成汝城热水镇热水河的氤氲风光。
就在这个风光四季的盆地内,聚集着自称“山哈”的湖南畲族的一支。
面对斯景,我艳羡中带着一丝遗憾。
因为,“山哈”是一个迟到的民族。
即使是在一个热水四溢的盆地,汝城的畲族先祖,也是迟至清康熙年间,才从江西省遂川县左安、汤湖等地迁徙而来。
不然,他们怎么能叫自己“山里的客人”呢?
热水镇位于汝城县东南部,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之美称,因拥有热甲华南的温泉而得名。
出汝城县城,东南行50公里,乘车大约一个来钟头,便可到达。道路虽是曲折蜿蜒,但沿途山重水复,绿树成林,田野村庄,花红竹翠,一幅幅天然山水画卷从眼前掠过,使原本单调难耐的旅途颠簸,变成了如入梦境的一种全新的体验和享受。惊叹间,欢喜间,就到了热水镇高滩村畲家寨。
畲家寨人居家多为依山傍水,垅埂稍有宽敞之处,就能见到袅袅炊烟。白云生处的人家随处可见。几十亩山几亩田,就是一户人家。单家独院散落在山上山下,溪边河畔。
在热水的少数民族中,畲族是人口最多的一族。畲民集居的高滩村,畲、汉、瑶各民族杂居数百年,但畲族的文化、风俗、服饰、建筑仍有完整的继承。热水畲人的先祖们选择风水宝地的高滩而栖,颇具智慧和眼力。
高滩盛产南竹,在延绵万亩的竹海立起的巨大绿色屏障之中,畲寨、畲人以鲜明的个性演绎着自己的独特风情。畲人以竹为友,靠竹营生,在祖祖辈辈与竹打交道的过程中,竹的品质已浸入他们的骨血。人们靠山吃山,祖辈留传下来的竹子和树林,是畲家最重要的本钱。畲家寨人爱山如爱家,因为山就是家,家就是山。有了竹子和林木,家就有了根,生活就有了盼头。
清代以前,畲族古住房大多是以竹子为架搭成的“悬草寮”。这种茅寮称“千柱落脚”或称“千枝落地”,四面通风,呈“介”字形。架料多缚成框格型,寮面的悬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后盖上。大多没有隔间,前后开门,不开窗户,没有烟囱,一般占地面积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墙高2米左右。有的山寮成“人”形,仅在寮中央竖1排3-5根树杈,杈上架着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横条(竹片),覆盖茅草而成。茅寮结构低矮,阳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湿。清代,畲族地区才出现“土墙厝”。土墙厝为土木结构,四方筑墙,屋架直接置在山墙上,屋顶呈“人”字形,盖以瓦片,有4扇、6扇、8扇之分。
高滩山高水长,山水相依,三步一画,五步一景,过高滩桥沿公路缓缓而上,百鸟竹间飞,清泉石上流的景致目不暇接。无须取景,无须对焦,随意一下快门就是一份摄影的佳作。热水河边的翠竹,四季相伴着自己的倒影,静也婆娑,动更婀娜。
行在畲家寨,很容易就会发现这里的农舍屋居极其考究,倒不是它的精致和典雅,而是其上下左右大致相同的风格。白墙黑瓦、黄墙灰瓦构筑了畲家寨村居的底色,一栋大屋左右两边必定是厨房和厢房,中间必然是面积宽大的厅堂。堂屋很少摆设,迎门的墙上,家家户户都立有神龛,设有牌位。逢年过节,便换符上香,顶礼膜拜,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有时,畲家人还在此传授祖训,让凝结先人立家处世求存智慧的文化代代相传。
放眼望去,温泉遍布处云雾蒸腾、楠竹依依地葱茏郁翠,这是热水畲家寨的底色。
走出畲家寨,眼前是一片平畴的稻田。山风徐徐,空气清新。风儿吹过,摇动着一串串成熟的稻穗,如同摇响一串串金色的风铃,铮铮然竟有金属撞击之声,高亢而灿烂,充满着丰收的喜悦,弥漫着梦和希望……
如今的畲家寨人,或在热水河筑险滩成激流,或在热水河立水坝现平湾,在十里画廊里做起了生态漂流旅游项目,让五湖四海的客人一同分享畲寨的美景与风情。
“山哈”终于不再迟到了。
在青山环拱、地热温泉长年不竭的热水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