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大雾,很难看清远处的风景。但依稀有茶叶、楠竹等的清香,从浓雾中渗出,将我们带到一个个典型的畲族聚居地。一路走来,沿路都是小巧的梯田,到处是叮咚水流和光滑的石阶。朦胧中透着精致,清香中蕴含着生机。
这就是披着神秘与散居外衣的湖南畲族的最好表达。
从桂东县城出发,往东行40公里,很突兀地,车被阻在一个水田遍布的山间盆地。这就是湖南畲族聚居地之一,桂东清泉中坑村了。
中坑村藏匿在湘南茫茫的大山深处,与江西交界。这里生态环境好,空气极为清新,因生产味鲜、色郁的“玲珑茶”、“玲珑王”而被人称为“茶乡”。茶乡畲族,提起来就给人一种提神之感。
由中坑村中坑组所在的平地往西,穿过水田和小溪,从一条斜坡上去,夹在山旮旯里的就是寨背组。这里除了一户姓戴的人家,其余人都是蓝姓畲族。
蓝姓畲族人祖籍在广东,后来流徙到江西,桂东县中坑的这一群又是从江西迁过来的。《桂东县志》直接引用了《蓝氏族谱》,也指该姓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从江西遂川左安、汤湖一带移居桂东三都(大地)”。而湖南的本土历史学者何光岳先生则认为“畲族蓝姓”因古代“畲族人以种植蓝靛、染蓝衣料,并习惯于穿蓝衣而得名”,“(蓝夷)从山东经河南、湖北、湖南,进入粤东,成为畲族重要族系”。
现在,生活在这里的畲族人基本已汉化。
就在我欣赏畲族风光的时候,突听一阵粤语交谈。我循声而去,发现竟是一位七八十岁的当地老者在和一位当地青年交谈。待他们交谈完毕,我走了过去。
老人叫蓝舜洲,是世居于此的畲族人。从外表看,已与汉人无异。当我向他打听畲族与汉族的区别时,老人显得有些尴尬:“除了讲话不同外,其他没有什么不同了。我们讲的是客家话,也叫江西话,也叫广东话,实际上是广东兴宁那边的话。”
原来如此,我长舒一口气。
据蓝讲述,他们的祖先最早住在河南汝南府,后来搬到福建汀郡(今长汀),再先后搬到广东兴宁、增城、江西遂川县汤湖乡,最后迁徙到中坑村定居下来。因与江西为邻,茶乡的人们,大多数既讲“桂东话”,又讲“客家话”。汉畲民族的混居,现代文明的撞击,畲族民族风情不再浓郁。
《桂东县志》记载:蓝姓畲族先民是于1718年搬来桂东。最初搬的一个地方叫西坑,“在山顶上,要爬山,有两三里路”。“到这里没有财产,到那里也没有财产,东搬西搬”,日后才搬到山下各处地方。
桂东畲族100多户约500人都姓“蓝”,分布在清泉、桥头、流源、城关、寨前等镇乡,聚居在清泉镇中坑、西坑、园明、店背、寨背、庄川村,而尤以中坑最为集中。其族源大致同一,源出福建省福州府和汀州府,大部分由清康熙年间从江西省遂川县左安、汤湖等地迁徙而来。
如果说桂东畲族聚居地冬寒多湿的话,那么汝城畲族聚居地畲家寨,则是一个即使冬天也温暖如春的风水宝地了。
畲家寨位于汝城热水镇。热水镇,因热甲华南的温泉而得名。在热水镇青山环抱、绿树掩映的方圆数平方公里境内,足下遍布滚滚热流,源源不断的泉水水温高达98℃。在热水镇的中心,山涧汇成的溪流静静穿镇而过。河滩边上,地下奔涌的温泉汩汩破石而出。一冷一热,一阴一阳,竟只有分寸之隔。
热水镇位于汝城县东南部,湘、粤、赣三省交界处,距县城47公里,素有鸡鸣三省之美称。这里居赣江珠江之源,集客家百姓之所,多民族杂居于此。
踩着滚滚热流奔涌的地面,我来到了汝城畲族聚居地热水镇。
汝城县热水镇全镇有600多名畲族同胞,分布在该镇的高滩村、星火村、横瑞村三个行政村。在热水的少数民族中,畲族是人口最多的一族。畲民集居的高滩村畲家寨,畲、汉、瑶各民族杂居数百年,但畲族的文化、风俗、服饰、建筑仍有完整的继承。热水畲人的先祖们选择风水宝地的高滩而栖,颇具智慧和眼力。高滩盛产南竹,在延绵万亩的竹海立起的巨大绿色屏障之中,畲寨、畲人以鲜明的个性演绎着自己的独特风情。畲人以竹为友,靠竹营生,在祖祖辈辈与竹打交道的过程中,竹的品质已浸入他们的骨血。“出土时先有节,得凌云处尚虚心”的处世准则,使他们在与多民族的相处中显得自信从容,游刃有余。先人们以竹暗示了安身立命的生存哲学,教给了后人自强发展的智慧。高滩山高水长,山水相依,三步一画,五步一景,过高滩桥沿公路缓缓而上,百鸟竹间飞,清泉石上流的景致目不暇接。无须取景,无须对焦,随意一下快门就是一帧摄影佳作。热水河边的翠竹,四季相伴着自己的倒影,静也婆娑,动更婀娜。如今的畲人,在热水河或筑险滩成激流,或立水坝现平湾,在十里画廊里做起了生态漂流旅游项目,让五湖四海的客人一同分享畲寨的美景与风情。
百景入画的畲家寨,托起了一片畲族人的朗朗晴空。
汝城县畲族有盘、蓝、雷、钟四姓,与桂阳畲族同源,源出福建省福州府和汀州府,大部分由清康熙年间从江西省遂川县左安、汤湖等地迁徙而来。
炎陵是湖南畲族的另一聚居地。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寻觅着湖南畲族的足迹,来到了十都镇洋歧村。
炎陵县洋歧村地处湖南省东南边境,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西麓,占地约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约714亩,山林总面积约7597亩。该村地处革命老区井冈山脚下,沔水迤逦流过,距县城29公里,是到国家森林公园——神农谷的必经之地,风景秀丽怡人。炎陵县十都镇洋歧村的畲族主要为蓝姓,是湖南省畲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在该村600人口中,畲族人口约占了45%。
据炎陵县十都镇《畲族蓝氏族谱》中的《炎陵县蓝姓畲族志》记载:“福建蓝姓居民从明代末叶起就开始了大迁徙。除了不愿移旧居的以外,有较大部分迁到广东潮州府、惠州府和韶州府等一些县的山区居住,有部分迁到江西虔州府、赣州府及吉州府等一些县的山区居住,还有少数部分则迁到浙江西北部一些县的山区居住。其中,迁居到广东的有不少部分后来又转徙江西赣南、赣西以及湖南的湘南地区各县的山区居住。”迁居到广东和江西的畲民之后成为了炎陵县畲民的主要来源。
根据旧谱的相关资料记载,大一郎以下有念一郎至念七郎各支。从清初开始,迁入都邑(炎陵县)的有念一郎、念三郎、念六郎、念七郎和元七郎的后裔共22支。《畲族蓝氏族谱》(念一郎公派下葱公、菁公两房第三次合修族谱)考证了炎陵县十都的葱公、菁公两房后裔迁徙及迁来酃邑(炎陵县)的时间。十都镇畲族居民大部分是念一郎公派下葱公、菁公两房的后裔。葱公传至九世孙九智公于康熙十九年(1680)庚申春由福建上杭县城里十图九甲竹紫垅迁居江西、吉州府龙泉县二十五都自云霭桃源洞开基立业。康熙五十八年(1719)乙亥岁,其四个儿子再由桃源洞迁到湖南衡州府酃邑霞阳乡十都南流社背居住。菁公传至八世孙应荣公。公由福建上杭县城里十图九甲竹紫垅迁居江西赣州府会昌县立业。应荣公长子光九公于康熙二十年(1691)间由会昌县迁居江西吉州府永宁县立业。而应荣公次子霖九公于康熙四十年代末年间携眷由福建上杭县城里十图九甲竹紫垅经江西吉州府永宁县迁徙至湖南衡州府酃邑霞阳乡十都洋岐堋下开基立业,遂为堋下开基二世祖,追尊其父应荣公为一世祖。
除了念一郎公派下葱公、菁公迁徙到炎陵县外,念三郎、六郎、七郎俱有后裔迁到此地,只不过并非都迁到十都镇。据族谱记载,念三郎后裔由广东迁到湖南郴州,再迁到炎陵县上七都深渡。念六郎后裔元峤、元峰由广东迁到十一都石枧砻,忠喜由龙泉鹿洞徙炎陵县八都下村。念七郎后裔昌琥由粤兴宁徙江西吉州府龙泉邑二十六都迁到炎陵县七都新山村黄泥瑚;日潘由龙泉邑左安汤湖坳迁到炎陵县四都玉泉村(今吉利)金竹园;万元、万贵兄弟由福州迁到赣州兴国邑南云上堡而后徙炎陵县九都大院牛石坪;依广由龙泉邑迁到七都白源,后裔再迁到七都两山楹;和玉、宏玉兄弟由广东徙康乐乡上三都长子垅;淑文由广东徙上七都烟竹洞,其后裔徙七都倒坑、金锁岭、杉木山;振乾由湖南善化徙上七都坪下(今中村乡龙坪村);有常由广东徙七都横板桥;大徽由广东徙居上三都楠机岭;华瑞由龙泉二十七都徙居上七都栗树湾八字坑;闰元由龙泉双桥岭迁居上七都深渡;胜公由广东徙居上七都梅岗,其后裔迁到十都龙口;斯菜由广东迁居六都砂玑砻;仕儒由江西龙泉徒七都白源;贵玉由福建汀州上杭县迁到七都上坑尾桥子头等。
总的来说,迁入炎陵县的畲民主要来源于念一郎后裔2支、念三郎后裔1支、念六郎后裔2支,念七郎后裔16支和元七郎后裔1支。从时代来看,清朝康熙年间迁入12支,雍正年间1支,乾隆年间8支,光绪年间1支。从地区来看,从福建直接迁入2支,从广东迁入7支,从江西崇义、龙泉迁入10支,从湖南兴宁(今资兴)、善化、茶陵迁入3支。
与其他地区的畲族一样,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洋歧村的畲民经历了漫长而持续的文化变迁,其畲族传统文化遗留已基本无迹可寻。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畲语“哈”意为“客”,“山哈”即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可见他们多数为后来迁徙至现居住地的。畲族自称“山哈”,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湖南畲族,主要聚居于郴州桂阳、汝城和株洲炎陵。
湖南畲族原籍福建省福州府和汀州府,后辗转迁徙多地,约在清时迁至湖南,散居各地。
走出湖南畲族的聚居地,畲族的历史,如同山间大雾般迷蒙了双眼。可是,那有什么关系呢?大雾中畲族人在湖南散居地且歌且舞、耕种劳作的身影,已经美丽而神秘地刻入了记忆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