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色的烤羊,香喷喷的馕,独具风味的手抓饭,热情奔放的新疆舞,骑艺超群的新疆青年,广阔无垠的新疆大草原……
这些,都只能是桃源县维吾尔族的梦里故乡。
也许,700年前的故乡,对于今天的桃源县维吾尔族人来说,实在是太过遥远了,遥远到枫树维吾尔族回族自治乡的许多维吾尔族人,连维吾尔族的本民族语言也差不多忘干净了,连普通的维吾尔族拉条子、手抓饭也忘记了做法。
当我即将面对这些维吾尔人,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在民族迁徙时,究竟是民族传统重要,还是生存重要?
枫树维吾尔族回族自治乡位于桃源县城东北,距县城15公里。东与陬市镇毗邻,南与车湖垸乡、青林回族维吾尔族自治乡隔水相望,西与浯溪河乡接壤,北与漆河镇山水相连。在常德市与桃源县城之间。从常德古城出发,直奔桃源县而去,过河洑穿陬市,行18公里,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座漂亮别致的村民议事大楼,一条条亮丽洁净的水泥村道,一排排掩映在绿树果林中的楼台亭榭,一户户幽静雅致怡然自乐的农家小院……村街小巷,炊烟缭绕,田畴村野,青绿葱茏,处处充满着勃勃生机。我心雀跃:这里就是有着“维吾尔族第二故乡”美誉的枫树维吾尔族回族自治乡回维村了!
回维村又叫翦家冈,全村位于一片高高的丘冈上。在全村人口中,维吾尔族占了70%,回族占了20%。翦家冈翦姓维吾尔族人的祖先,就是朱元璋起用的元朝一支伊斯兰军将领哈勒的后人翦八士。翦姓维吾尔族先祖祖籍在我国古西域的高昌王国,即现在新疆的吐鲁番、哈密一带。先祖属高昌王国的一个望族。
高昌国是我国古西域的一个古老部族王国。
隋时,突厥兴起,占领了鄂尔浑河流域,并建立了强大的突厥汗国,高车铁勒部以“韦纥”(又称“袁纥”)为中心,联合仆固、同罗、拔野古等抗击突厥人的压迫。这个带有军事性质的联合体叫“回纥”,最高首领为“俟斤”(意即高官),它产生于“九姓回纥”中的药罗葛氏。最早见于记载的回纥首领是时健俟敦、甲石哈、西临西蕃,臣属于契丹。这就是高昌国的最初形态。
回纥政权建立后,与唐朝政府保持着十分友好和从属的关系。回纥磨延啜(又称葛勒)可汗及次子移地健(又称牟羽)可汗先后两次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了长安、洛阳、河北等地,唐政府因此册封磨延啜及其子为“英武威远毗加可汗”和“英义建功毗加可汗”(“毗加”即智慧、贤明之意)。移地健被杀后,回纥宰相屯莫贺自立为合骨吐禄毗加可汗,仍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唐朝封他为“武义成功可汗”。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屯莫贺上书唐中央,请求将“回纥”名称改为“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义,唐中央同意其请求,并册封他为“泪吐禄长寿天亲毗加可汗”。从此,汉文献中的“回纥”一律改为“回鹘”名称了。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回鹘渠长(将军)句禄莫贺勾结黠戛斯部入侵,杀可汗,焚牙帐,于是回鹘除一部分向南徙与汉族和其他民族逐渐融合外,其余分三支西迁:一支迁到甘肃河西走廊的瓜州(今敦煌)、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等地,史称其为河西回鹘;一支迁至葱岭以西,史称葱岭西回鹘;还有一支迁到吐鲁番盆地,称为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866年,高昌回鹘在首领仆固俊率领下,打败了当时称霸西域的吐鲁番贵族,自北庭出击,收复西州、轮台等地,使回鹘人在西域定居下来。高昌回鹘和葱岭回鹘进入西域后,与西域各族长期相处,逐渐融合,发展形成现在的新疆维吾尔族。
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蒙古各部推举铁木真为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此时,维吾尔人在西辽的统治下,政治上无自主权,经济上受剥削,特别是西辽统治者强迫维吾尔人穿着契丹人服饰,伊斯兰教遭到排斥,大批教徒被屠杀。高昌国维吾尔人不堪忍受西辽的残暴统治,他们了解到铁木真兴起于朔方,在亦都护的领导下,杀死西辽统治者派驻高昌国的监官,并派使者朝见成吉思汗,表示“愿率部众为臣仆”。成吉思汗接受了高昌亦都护的请求,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亦都护。从此,蒙古人和汉人在史籍上称高昌回鹘为“畏兀儿”或“畏吾”。以后,蒙古军伐西域,灭西夏、金、宋,都得到了亦都护的支持并参战。特别是维吾尔人的文化高于兴起的蒙古人,蒙古首领为统治和战争需要,大量起用了维吾尔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人才。哈勒就是当时元太祖成吉思汗统帅下的一支伊斯兰军的首领,曾任高昌王国兵马大都督。1227年,他率领这支伊斯兰军随元军攻灭西夏后,由高昌国进入了现在的甘肃、宁夏一带。由于哈勒勇武善战,屡立战功,获得元太祖好评,“论军功封为折冲将军,并世仕元代”。因此,他的后裔也一直在元朝为官。
这个时候,维吾尔族还不叫维吾尔族。
在汉文古籍中,历朝历代对维吾尔族的称谓各不相同。如北魏时期称“袁纥”,隋代称“韦纥”,唐宋时期称“回纥”、“鹘”。《宋史》曰:“回鹘本匈奴之别裔……后魏号铁勒,唐初号特勒,后称回纥。”元明时期称“畏吾”或“畏兀儿”等。
公元14世纪中叶,元灭明兴。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平定南方叛乱,巩固其统治地位,起用了哈勒的后裔、时任燕京总兵的哈勒·八十为大都督,率众将南征,进入湘楚之地。因哈勒·八十“翦除敌对势力有功”,被明太祖朱元璋晋封为“镇南定国将军”,加封“太子太保”衔,赐其姓“翦”,更其名“八十”为“八士”。命其镇守湖、广、云、贵一带,翦八士驻兵桃源枫树,设立大本营,称为“哈旗营”。
翦八士一生战功卓著,《桃源县志》有这样的记载:“湖广辰州四十八洞及九溪卫、九渡、水坪、散毛、菉溪诸蛮联结作乱,侵略旁郡,八士奉旨讨之。凡克四十八洞,后又攻铜鼓、五开、遭滴、腾浪,笃莫、洪洲、古洲等平之。洪武十四年(1381)五月,武溪蛮叛乱,八士又奉旨进讨,诸蛮见‘翦’字旌旗,皆窜逃无踪,自是诸蛮慑服而五溪以安”。洪武二十二年(1389),八士因平定南方终于疆场,其子拜著继其父职,先后出征湖、广、云、贵等地,屡建奇功,不幸死于云南战场,与父敕葬在常德东关外黄龙岗(后迁桃源枫树翦家岗)。拜著长子常蒲不愿为官,辞职北归新疆,明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晋封次子常黎为常德卫正指挥使,诰授中宪大夫。从此,翦八士后裔所率领的伊斯兰军队都在常德、桃源一带落籍定居,或力田为农,或服贾为商,或读书为仕,或披甲为戎。
朱洪武念翦八士父子平定叛乱有功,降诏在湖南桃源枫树翦旗营(今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自治乡回维村)敕建的“忠勇坊”、“荐德楼”、“镇南堂”、“讲经殿”均于永乐元年(1403)完工。这就是翦家冈的来历。翦常黎任常德卫正指挥使时,朝廷给田30顷,副将8名,外给军田720亩。明王朝还赐书“威震南方”四字红匾,安放于翦氏宗祠中厅之上,保存至今。以后,翦氏数世子孙都是世袭明官。常黎长子原狄,原狄长子成,成的长子祥,祥的长子锭,仍世袭常德卫正指挥使。锭长子相,初袭父职,至明成化三年(1467),“武陵库被劫,指挥使翦相率常德卫千户黑里光星夜带兵追贼至德山柳林失机,千户中弹死亡,贼党潜逃无踪。明宪宗命翦相限期剿捕,期满未获。成化五年,降职常德卫左所千户职”。明崇祯年间的《桃源县志》记载了这个家族的一次重大变故。自此,翦氏势力受到削减。
据了解,翦八士当年带领军队来到这里后,因为同来的维吾尔族基本都属于一个宗族,无法通婚,便和一起从西域来的回族通婚。在翦家冈,维吾尔族与回族已经相互融合了多年了,这里的人们喜欢将维吾尔族和回族统称“维回族”。在这里,区分一个人是回族还是维吾尔族,一般是以父亲的民族所定。
当另一个皇朝到来之后,翦氏失去了官爵、养军田,昔日风光不再。屯驻于此、普降为平民百姓的武士们,面临着生存的困境,不得不放下刀枪,拿起锄头、铁锹、犁耙和种子,向汉族同胞学会了种稻、种棉、纺纱、织布、饲养家禽等农活,同时在这里仿照汉族的建房形式筑起了木瓦房和茅草棚,重新开始一种陌生的生活。
但是,“畏兀儿”的族称还在伴随着他们。一直到了民国时期,“畏兀儿”的族称才正式改为“维吾尔”。“维吾尔”是这一民族的自称,意为“团结”、“联合”。
回维村只是寻源湖南维吾尔族的一个聚居地。
回维村所在的枫树维吾尔族回族自治乡,因聚居人口是除新疆以外的第二大维吾尔族聚居区,被称为维吾尔族的第二故乡。
湖南维吾尔族主要居住于桃源县的枫树维吾尔族回族自治乡、青林回族维吾尔族自治乡,汉寿县的毛家滩回族维吾尔族自治乡、鼎城区的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自治乡,少部分杂居于津市、常德市城区等地。
600多年过去了,翦八士及其后裔纵横驰骋的疆场和屯兵驻守的常德卫,早被岁月的烟尘掩盖。在回维村翦氏世世代代的记忆中,那片茂盛在翦家冈,用来拴战马,“夏绿秋红,景色宜人”的枫树林,也不见踪影。
回望回维村,历史的沧桑感恍若隔世。
也许,生于斯长于斯的著名维吾尔族历史学家翦伯赞,已在我之前,读出了湖南维吾尔族一路烽火狼烟一路高官厚禄的族源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