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戏剧曲艺 > 曲艺

土家民间戏曲之渔鼓

作者:陈东 【字体:

渔鼓,又称道筒、竹琴,形成于唐宋。早年流行于湖北、湖南、山东、广西等地区。见苏汉臣所绘《杂技戏孩图》中。如下图所示。

T00157_00_1

明代王圻《三才图会》载:“渔鼓,裁竹为筩,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皮用猪膋上之最薄者,用两指击之。又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外反。歌时用二片合击之以和者也”。湘西渔鼓的记载最早于19世纪末传入永顺,泸溪地区关于渔鼓的记载见于《泸溪县志》:民国十四年,浦市桐木垅祝寿,在浦市街头打渔鼓,演唱《三门街》《小五义》等曲目。”保靖地区渔鼓则根据艺人张本胜介绍:民国初年,川东渔鼓艺人徐金鹏曾数次来保靖献艺,并收徒一名;龙山地区渔鼓则根据艺人倪绍志、王荣耀介绍,是由常德石门艺人陈发龙(绰号“烂棉絮”)从四川带入龙山。各路渔鼓源流不同,又与各地戏曲、民间音乐融合,而形成各自的声腔流派。龙山、保靖、花垣等县比较接近,皆由四川流传而来;泸溪、吉首“辰河高腔”盛行,渔鼓艺人多是高腔爱好者,故这一带的渔鼓有高腔韵味,独具一格。永顺县的渔鼓有东、南两派:东派以灵溪、颗沙两镇的著名艺人——人称“渔鼓王”的黎兰庭和刘海、宋凡炳为代表;南派以王村、永茂的著名艺人李柏云等为代表。及至民国初年,永顺县老艺人粟南亭在“流水板式”基础上加以改进,固定唱腔,逐渐演变成具有湘西土家族地方特色的曲种。湘西渔鼓曲目相当丰富,多以古典传统故事为主,涉及戏曲、历史、传说、演义、案卷、民间故事等。代表曲目有《三门街》《回娘家》《孟丽君》《渔鼓的由来》等。唱词为七字一句,上下句押韵,以演唱为主,中间夹白,语言简洁流畅,尤其是道白有时风趣优雅,有时犀利如枪,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唱词的补充。渔鼓道具为一节长约1.8尺许的竹筒,大小与茶罐口子相等,一头用蛇皮或猪尿泡皮蒙紧,另一头不蒙,还有简云板、单钹一只。演出极为简便,一般只要一人,也有两人演唱的“双渔鼓”,表演时可坐可站可缓行。渔鼓的表演特点是:念、唱均具戏剧特色,非常适宜演唱章回小说、传奇故事等。其唱词字数不限,应用灵活,上下句押韵,平仄严格。如倒七字韵:“贺将军站在高山看,他好比孔明出祁山。龚仁杰贼子好大胆,他不要狗命想当官。”

 

来源:《田野中的艺术呈现:湘西土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多维视角研究》
日期:2016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