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戏剧曲艺 > 曲艺

土家民间戏曲之傩愿戏

作者:陈东 【字体:

傩,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诗·卫风·竹竿》中说:“巧笑之瑳,佩玉之傩。”《论语·乡党》中说:“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可见远古即有傩。傩文化广泛分布在我国的湖南、江西、河北、重庆、四川、云南等地。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经历过原始社会阶段,有过信仰原始宗教的历史,并产生了本民族的宗教职业——巫。巫师为驱鬼敬神、逐疫去邪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傩或傩祭、傩仪。傩师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称为傩歌、傩舞。傩戏又是在傩歌、傩舞的基础上出现的。土家族傩文化历史悠久,当与其族群演化历史相生相伴。清乾隆《永顺县志·风俗》记载:“永俗酬神必迎师巫唱演傩戏,至晚,演傩戏,敲锣打鼓,人各纸面,有女者曰孟姜女,男妆者曰范七郎。”土家族傩愿戏就是由傩坛巫师在酬神还愿时所用的歌舞基础上逐步加入世俗人物、故事情节和娱乐成分发展而成,民间俗称“还土王愿”“玩菩萨”“还傩愿”“傩愿戏”“傩堂戏”、“傩戏”。还傩愿每年从八月十五开始,直至次年正月十五封坛。如果其他时间东家需要还傩愿,则须多加一堂工夫,称为“云南借甲”。还傩愿一般需三天三夜,也有两天两夜的,其形式和内容显然与原始宗教和巫文化有着直接的关联,作为一种祭祀仪式与戏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戏剧表演中又夹杂着还愿祭祀的内容,可谓“祭中有戏,戏中有祭”。正如清同治《龙山县志》记载:“祭时必设傩王男女二像于庭中,旁列满堂轴神像。”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保留着表演艺术由祭祀、歌舞、说唱向戏曲演变过程中的原始面貌。

 

T00151_00_1

土家梯玛在做还土王愿法事·陈东2014119日摄于龙山贾市

 

(一)傩愿戏的剧目

 

湘西土家族地区傩愿戏的传统剧目丰富,按照其娱神娱人内容可分为“傩坛正戏”和“傩坛外戏”。正戏又称为神戏,如:《发猖》《打路》《开山》《安营扎寨》《出白旗》《搬土地》《搬师娘》《搬秦童八郎》《搬笑和尚》《搬篾匠》《搬铁匠》《搬判官》等;外戏又称世俗戏,主要剧目有《姜女戏》《龙女戏》《庞女戏》《鲍家庄》等。《姜女戏》又分为“姜女下池”“姜女晒衣”“姜女寻夫”等场。《龙女戏》即《柳毅传书》。除此之外,流传在龙山大安乡一带的还有《张俏子打渔》《寄妹打样》《狗老爷招亲》《卖货》等小戏。这些剧目唱词多为七字韵文,语言质朴率真,接近群众口语,道白风趣,好听易懂,具有浓郁的土家族地方特色。

 

(二)傩愿戏的表演

 

《通雅》载:“傩戏凡十二,皆使之追恶凶。”土家族傩愿戏的面具用柳木雕成,亦具有生、旦、净、丑之分,有青面獠牙者,有慈祥善良的土地公、土地婆,亦有笑容可掬的和尚。傩愿戏的面具种类如下所示。

 

T00152_00_1

陈东·摄

 

演出的服饰不甚讲究,“发猖”“贺神”基本不化装,“开山”以后才着戏妆,这类戏妆基本是清代的生活装扮,女穿外托肩加凤冠之类的头饰,男穿对胸衣,再套件红褂子、戴顶红帽子而已。把子以刀、斧之类的短把子为主。表演动作简单原始,多用反复。

 

(三)傩愿戏的音乐

 

唱腔统称为傩腔,简练朴实,有平调、悲调、神仙调等,戏中常夹有趣味性的韵白。傩愿戏音乐用锣鼓间奏,称打锣板。打锣板分为法师腔、祭戏腔、正戏腔三个部分。伴奏乐器有锣、鼓、钵、课子等响器,也有加唢呐的。土家族傩愿戏在祭祀活动中突出地体现出土家人多神崇拜的巫文化心理。在土家傩坛上不仅保留了远古先民的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意识,而且还大量地容纳了中国儒、释、道的精神内容,尤其是对道家的思想和道教文化似乎更加情有独钟。山神、土地、小鬼、判官、伏羲、女娲、玉皇、老君等各路人物跻于傩坛,这样的傩文化事象和内涵也突出地反映出土家族开放的、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

来源:《田野中的艺术呈现:湘西土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多维视角研究》
日期:2016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