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新晃侗族傩戏“咚咚推”
一、新晃侗族傩戏的地理与人文生态环境
1.新晃侗族的地理分布
侗族源于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秦汉时称为“骆越”,魏晋以后称为“僚”,侗族就是僚的一部分。古代文献史册上称侗族为“洞人”、“峒人”、“洞蛮”等,其自称为“甘”,宋时音译为“仡伶”,明以后称“峒僚”、“峒蛮”、“峒苗”,或被统称为“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称为侗族。
侗族共有251.4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今湘黔桂三省(自治区)交界之处。
湖南的侗族主要居住于湘西南地区,包括怀化市的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黔阳县及邵阳市的绥宁、城步苗族自治县等地。
湖南侗族分布在武夷山脉、雪峰山脉及武陵山脉和云贵高原的过度地带,属多山地区。由于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自然阻隔,与外界交流甚少,闭塞的环境使侗族地区保存了较多早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文化。侗族傩戏“咚咚推”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新晃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最西部,居湖南“人头形”版图的“鼻尖”上,东连本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南、西、北三面分别与贵州省天柱县、三穗县、镇远县、玉屏县及万山特区毗邻。全县总面积1508平方公里,居住着侗、汉、苗、回等26个民族,总人口26万,其中侗族占80. 13%。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侗族自治县。
新晃古属楚之领地,秦属黔中郡,唐贞观八年(634)设夜郎县,唐天宝元年(742)改为峨山县,属巫州(即沅州);明置晃州驿;清为晃州直隶厅;民国改为晃县。自古以来,此地被称为蛮地,祭祀之风盛行。《岭表纪蛮》载:“苗侗诸族多祀之,其出处无可考。”《沅州府志》记:“至春秋大赛,行傩逐疫,尚在行之,此又古礼之未坠者。”
傩戏与傩祭相伴而生。据20世纪80年代初期调查,新晃侗族古老的傩戏,在贡溪四路、波州柳寨、沙湾鸟木溪以及步头降等地还有遗存。而时至今日,侗族傩戏仅有“咚咚推”存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的贡溪乡四路村天井寨。
2.天井寨“咚咚推”与龙姚两大家族
天井寨处于湘黔交界的顶天山北侧的万山丛中。明朝永乐十七年(1419)前,这里杳无人烟。最先迁入这里居住的为龙氏家族。
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龙氏族谱》记述,龙姓45世祖龙地盛与弟弟龙地文于元顺帝二年(1334)从贵州榕江(旧称古州)的乐里乡平茶,迁徙至湖南靖州飞山脚下;一年以后兄弟分家,龙地盛迁往今新晃县平溪龙寨。明洪武年间,龙地盛之子龙金海、龙金湖从龙寨迁四路村盆溪寨,一住就是30余年。永乐年间某日,盆溪寨农民在山间放牛,只见一条白牛上山之后再未回来,于是登顶寻找。爬到山顶,只觉眼前豁然开朗:山顶之背有一盆地,犹如一座天池。牧牛人赶紧回盆溪寨报告龙金海兄弟。得此消息,龙金海立即派人前往察看,果然这里“山环水绕,气聚风茂,可以为宅”。永乐十七年(1419),龙氏家族举族迁往离盆溪5公里之外的新址,开荒破土,修砌石墙,安家落户,并将新迁寨址取名“天池”。后世将天池更名天井,龙金海成为了龙氏进入天井寨的始祖。
据龙氏《族谱》载:“一处天井雾云戏场园圃一屯,系我秀环公后裔公共之地。”此处“雾云戏场”为公共园圃一块,即为咚咚推演出的唯一场所。龙氏秀环公生于明弘治五年(1492),殁于明隆庆六年(1572),系“咚咚推”第九代传人。《族谱》的这一记载说明,至少在明代中叶,“咚咚推”就有了专门的演出场所。
进入天井寨的第二大姓氏为姚姓。姚姓先祖姚正华,生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由县境新寨迁田家寨;其子姚通祖,由田家寨徙居天井。龙氏进入天井寨67年后,姚氏先人姚正华刚出生,而其子辈进入天井时,晚于龙姓近一百年。
此后,又有杨姓侗族人来到这里定居。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三月,全寨人引泉水修造水井,曾立下一块石碑,上面记有这次公益活动头人的名字,其中有龙姓4人,姚姓3人,杨姓1人。说明此时杨姓已定居天井寨。
对于侗傩“咚咚推”的源头,龙、姚二族各有自家的说法:龙氏认为,“咚咚推”“头在靖州,尾在天井”;姚氏认为,“头在新寨,尾在天井”。两种说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可以证明,在进入天井寨之前,两族人均为侗族,两族人都有“咚咚推”的祭祀演出活动。然而,根据族谱所记,龙氏“咚咚推”之“头”,不止在靖州,而在遥远的“古州”——今贵州榕江。
长期以来,村子里的龙、姚、杨三姓村民,只有龙、姚二姓参加“咚咚推”的活动。杨姓人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才参加“咚咚推”的演出。
“咚咚推”的演唱,由龙、姚二姓轮流当值,每姓主持一年。演唱有专门的场所,为龙、姚二姓所共有的一块面积约半亩的菜地。若龙姓当值,是年属龙姓的一半菜地便闲置不种,供演唱“咚咚推”之用。姚姓当值时则反之。这块被称为“戏场”的菜地,在村寨前的低洼处。四周的坡地、树权都是本村和外寨群众看戏的好场所。
戏场也称“跳戏场”,这是一块天井寨人心目中十分神圣的土地。正月,外寨龙灯至天井,途经戏场,必焚香化纸。天井人作龙灯,则必在戏场焚香化纸,然后方能出寨舞动。
旧时,天井寨的东头,建有一座盘古庙。寨子的西头建有一座祖庙。二庙的神龛下,都有一个大木柜,木柜作存放演唱“咚咚推”时穿戴的戏装和42个面具之用。一座庙放一年,轮流转。盘古庙的木柜上供有三头六臂的盘古神像,祖庙的木柜上,供有姜良、姜妹(即东山圣公和南山圣母)的神像。旧时天井人对二庙的供奉至为虔诚。庙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平日香火不断。逢初一、十五,合寨备祭品、纸,放炮敬神。
清代咸丰初年,天井寨人丁兴旺,“咚咚推”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清末侗民起义失败,官军对这一带进行轮番征剿,天井的青壮年,在起义中或战死,或逃亡,但几经坎坷的“咚咚推”仍然顽强地保存下来。在此之后,清朝监生龙继湘主持的“咚咚推”演唱,深受村民的喜爱。
1956年,中央民族民间音乐普查组来到天井,由龙继湘接待,普查组对“咚咚推”的音乐和表演进行深入调查,撰写了《侗族傩戏“咚咚推”调查》,载于《湖南民间音乐普查报告》,并辑有“咚咚推”简介和唱腔曲谱。同年“咚咚推”剧目《跳土地》、《癞子偷牛》参加黔阳专区(今怀化市)民间文艺调演,分获一、二等奖。此后,“咚咚推”多次到县里演出,受到群众欢迎。
“文革”中,天井寨的两座祖庙相继拆毁。“咚咚推”演唱活动停止10余年。1981年,新晃侗族自治县文化馆研究人员吴声前往调查研究,撰写出侗族傩戏的第一篇论文《新晃侗族傩戏简介》,曾产生很大反响,并于当年11月赴湘西自治州凤凰县参加“湖南傩堂戏研究座谈会”。此后,陆续有怀化地区艺术馆李怀荪、方晓慧等人前往天井寨考察,撰写了论文。1992年,怀化地区艺术馆资助人民币800元,为“咚咚推”重新制作面具,“咚咚推”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先后有日本、韩国专家前来考察,湖南卫视也对“咚咚推”作了专题报道。2002年,新晃侗族自治县将天井寨定为傩文化基地,采取措施对这一古老艺术进行抢救与扶持。2006年,经县文化局申报,国务院批准公布,侗族傩戏“咚咚推”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现在天井寨傩戏班能够进行正常演出,也到县城、怀化、吉首等地进行演出,深受群众和专家学者的欢迎。2007年12月,中南大学将天井寨列为中南大学文学院大学生新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研实践基地。
二、“咚咚推”的演出仪式和演出剧目
“咚咚推”的演出不与新晃侗族的其他祭祀,如祭盘古或祭飞山神杨再思同时进行,也不为私人作还愿演出。它兼有“族傩”与“社傩”属性。它是为龙、姚两个家族的繁荣与昌盛服务的。更重要的是继承古代“社祭”的传统,祈求农业丰收,人丁兴旺。它的正规的演唱期为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和农历六、七月。春祈秋报,求一年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寨平安。村寨中若遇虫灾、旱灾、瘟病,则视情况临时演唱。演出时,邻近村寨的侗民都赶来观看。在每年春节期间的演出中,还进行“咚咚推”表演的教学活动,以达到它的世代传承。
每次演出之前先举行开台仪式。全寨男女老少各执香纸,聚集一起,由公推的主持人负责开台仪式。主持人由寨中德高望重、多才多艺的人担任。他负责经费的募集、使用,还要主持祭祀、演出和教学。他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参与演出的主要表演者。这个主持人带领人们在屋外院坝里摆上三张八仙桌拼成神案,将祖庙中的东山圣公、南山圣母请来供奉于神案之上,然后在案上摆上42块面具,供上猪头、雄鸡、家鸭、肉块、米酒等祭品,向东山圣公、南山圣母禀告这次演出的目的,祈请他们的庇护。
然后炮响一声,开柜取出其他演出用具,在凳上摆齐,燃香烧纸,打恭作揖。祭祀完毕,大家围坐一起,商定本次演出的剧目。
“咚咚推”的剧目现存21个。它们是:《跳土地》、《跳小鬼》、《盘古会》、《菩萨反局》、《天府掳瘟华佗救民》、《刘高斩瓜精》、《老汉推车》、《癞子偷牛》、《土保走亲》、《杨皮借锉子》、《驱虎》、《背盘古喊冤》、《铜锣不响》、《造反》、《桃园结义》、《过五关》、《古城会》、《开四门》、《云长养伤》、《关公捉貂婵》和《关公教子》。现分类予以介绍:
1.祭祀性剧目
《跳土地》又名《庆丰收》。农人在田中耕耘,田头有土地庙,农人见到了土地神,向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民安康。土地神慨然允诺,一一满足农人祈求,最后农人向土地神答谢感恩。“咚咚推”开场必演此剧。
湖南傩戏这类剧目,多称“搬土地”、“扛土地”,“咚咚推”称为“跳土地”,可见与之为“跳戏”相关。此剧的主人公姓龙名渊,当是龙姓带入天井寨的剧目。
《跳小鬼》 小鬼公、小鬼婆舞蹈、嬉戏,意在驱瘟逐疫,纳吉迎祥。《跳土地》后,必演此剧。此剧没有道白,为纯粹的“跳戏”。首先由二小鬼上场,双手合十作揖。上马,先手捧右膝盖,腿变曲抬起作上马状;又手捧左膝盖,腿弯曲抬起作上马状。上马后,两小鬼背靠背,手握起空心拳按顺时针方向舞三圈再直臂出拳。跳三角形三圈后,二小鬼面对面,手拉手打对方耳光三次。放手后,走三步,右手背拍左手掌三下,再回身走三步,左手背拍右手掌三下,谓之“牵交堂”(走堂角)。然后,两小鬼拉着双手,转身翻套三次。放手跳三角形舞步退场。
《造反》全部傩戏结束之后上演这一出带有舞蹈性质的剧目。由关公、蔡阳各率领一支人马,戴上除牛狗以外的所有面具,在戏场上穿花、舞蹈、奔走、呐喊,以象征两支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
2.三国故事剧
这是“咚咚推”演出剧目的核心内容。剧目的来源不明。但湖南其他地方的傩戏基本上没有三国故事剧,疑这些剧目为龙氏家族从贵州带人。“咚咚推”在原有的三国故事基础上,其内容大多加入了天井寨农民的理解和诠释。这应是古老的“三国戏”在长期的民族民间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变异,而未变的只是它的剧名、人物、主要道具和核心情节。
《桃园结义》讲述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故事。结拜兄弟,谁为老大?三人争执不下。于是决定爬树。三人来到桃子树下,张飞第一个爬上树顶,关羽没有张飞快,爬到半树腰,刘备则不慌不忙地站在树下大笑,说:“树是怎么生长的,是先有树根后有树尖吧,现在我在树根你在树尖,我不是大哥哪个是大哥。”三人又比试甩稻草过墙。最后,张飞一根也没甩过,刘备却甩过了一捆。两番比赛,这才决定了三兄弟的排序。这应是根据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编写的。
《过五关》关云长得知大哥刘备下落,准备前往河北袁绍处寻找大哥,向曹操辞行,曹不肯相见。遂连夜挂印封金,携二嫂上路。一路过东岭、洛阳、汜水、荣阳、黄河渡口五关,斩杀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六将。
《古城会》关公与甘、糜二嫂抵古城,得知张飞下落,欲相会,张飞不肯开城。关公表明心迹,张飞更生疑心。后关公在张飞擂鼓三声中,斩下蔡阳首级。张飞释疑,开城相会。
《开四门》此剧为傩舞,展示关公盖世无双的刀法,分为上马、磨刀、摆刀、刀钻胯、刀过头、砍刀、舞刀七个部分,凡傩戏中以关公为主角的剧目,必演开四门。
《云长养伤》 关公出征,被庞德射伤肚子,久治不愈,去请教寨老。寨老要他请看香婆看香,又请来巫师冲傩,均无济于事。后来由华佗为关公剖开肚腹,拉出受伤肠子清洗,然后缝合复原,关公方得痊愈。愈后的关公登场舞刀,舞得地上飞砂走石,舞得天上乌云翻滚,大雨倾盆。如逢天旱无雨则在搬演“咚咚推”时,演唱此剧。
《关公教子》 关公教子严格,其子关平受不了,心中憋气,生了病,疼痛难忍,请来看香婆看香,疼痛不止,请来巫师冲傩,也不愈,关公令周仓骑赤兔马到江南请来华佗,华佗破开关平肚皮,取出被憋坏的肠子洗净,关平得以痊愈。最后,关公将看香婆和巫师当面大大地嘲讽了一回。
《关公捉貂婵》 王允、吕布、貂婵与二小鬼欢娱歌舞,关公欲捉貂婵,貂婵挑逗关公,关公刀劈貂婵,二小鬼暗中抵挡。关公箭射貂婵亦未中。关公施法术,貂婵被擒。二小鬼禀报王允,王允命吕布追回貂婵,吕布途中遇周仓,厮杀,周败。关公上阵,也不敌。后刘备、关公、张飞同战吕布,吕布遂被擒。
《天府掳瘟华佗救民》 村寨中瘟疫流行,龙、姚两姓村人皆染疾,猪死牛倒地。姚令姬和龙寒伟两人请来看香婆看香,无法制止瘟疫。请来巫师冲傩、三娘二郎探病,都无济于事。于是二人去请江南神医华佗。华佗说:“我,云长中毒医得好,曹操痛头风也医得,割肉刮骨,头上开刀,没有那样我不会医。”华佗人寨治病,为重病者一一剖开肚腹,清洗肠子,然后复原,并给所有患者一一施药。姚、龙二人唱道:“瘟神害良民,满寨都是灾难星,又做巫事又撵鬼,没有江南华佗行。”此剧与《云长养伤》、《关公教子》一样,崇医抑巫,在傩坛祭祀中极为罕见。可见“咚咚推”与楚地巫傩,不是同一体系。
3.民间故事剧
《盘古会》 盘古召集人和家畜家禽开会,排定他(它)们的寿命和工作。参加会议的分别是人、牛、马和鸡。盘古对人说:“你们人的寿命有二十年。在生的日子,你们不愁吃,不愁穿,又不要干活,只过快活好玩的日子。”对牛说:“你们牛的寿命有四十年。在生的日子,你们要给人类上轭拉犁,犁土犁田,过出力的日子。”对马说:“你们马的寿命有四十年。在生的日子里,你们要给人架辕拉车,也是过出力的日子。”又对鸡说:“你们鸡的寿命有十年,在生的日子,你们鸡地下刨食吃,刨得一个吃一个。”盘古安排完毕,要大家发表意见。牛说:“我们牛犁土犁田,辛苦死了!四十年太长,我们只要二十年。”马说:“我们马架辕拉车,累死了!四十年太长,我们跟牛一样,也只要二十年。”鸡说:“我们鸡土里刨食也辛苦。十年太长,我们只要五年。”人却说:“凡间这么好,我们人只坐二十年,太短!盘古大王你要重新安排。”盘古说:“牛、马和鸡嫌太长,人又嫌太短,我就这样安排:牛不要的二十年,马不要的二十年,鸡不要的五年,通通拿给你们人。那就是,你们人,寿命有六十五年。有二十年,不愁吃不愁穿,不干活好做玩。有四十年当牛做马,辛苦出力,还有五年,像鸡一样刨得一个吃一个。就这么定。”
《瘌子偷牛》 小喜剧。癞子偷盗成性,前往姚秀才家偷牛。狗吠,秀才几兄弟将癞子捉住,癞子拒不承认。秀才告官,癞子仍百般抵赖,说没偷牛,是对方诬告他。县官说:牛绳在你手里,你还不承认?癞子不承认那是牛绳,而是自家苕箩索。结果遭一顿毒打。癞子喊叫道:不要打了,我承认,我承认,不要打了。他说:“我今夜,走过秀才屋边,看见木桩上有根棕绳,我想自家屋里欠根苕箩索,我就解下来就走,他妈的×,不料到绳子的那头有头牛。”
《土保走亲》 小喜剧。土保去岳父家祝寿,提鸡前往,半路解手行方便,鸡飞无踪,土保返回。其妻打发他买点豆腐再去,半路又解手,土保担心豆腐也像鸡一样飞跑开去,遂将豆腐用石头压住,豆腐压烂了,土保只好返回。其妻让他带两枚鸡蛋去挽回脸面,到了岳父家,花狗吠叫,土保将两枚鸡蛋打在狗脸上,身无一物的土保悻悻而返,妻子问他鸡蛋给没给爹爹,土保说:“两枚鸡蛋都给了你爹爹的狗脸上了。”这个戏,与下个戏一样,属很多民族都有的“聪明婆娘蠢男人”的一类故事。
《杨皮借锉子》 杨皮家的饭桌缺了一只腿,女人要他去寨中二爹家借锉子来修修。杨皮记性不好,只得一路上“锉子、锉子”地念着去到了二爹家。狗吠,杨皮把一路念来的“锉子”给忘了。空手回家对老婆笑,老婆气不过,骂他是锉子把儿,杨皮这才猛然记起,自己要向二爹借的,正是锉子啊!
《驱虎》 媒婆到员外家,给本寨后生四郎说媒。员外认为四郎家贫,配不上自己的女儿,并设计将四郎送入虎口。四郎以伞驱虎,员外大惊,以为四郎为天人,不得不将四郎纳为女婿。这个戏与下一个戏一样,同是爱情小喜剧。
《老汉推车》 一位老汉推着一位侗家阿妹在山路上行走,一位侗家阿哥随着行进,阿哥想与美丽的阿妹结交朋友,一路表明心迹。在推车老汉的撮合下,侗家阿哥得遂心愿。
4.其他特有剧目
《刘高斩瓜精》 赖子和瓜精偷牛,王秀才报官,县官令邓钧、宏云前往安溪王家庄捉拿赖子和瓜精。赖子畏罪逃逸,瓜精夺刀杀公差,县官上报朝廷。刘高王爷亲自前往,斩杀瓜精。这一剧的核心情节为“刘高斩瓜精”。此戏源于宋元南戏四大名剧之一的《刘知远白兔记》。
《背盘古喊冤》 姚艮被龙根诬为偷棕贼,姚艮百口莫辩。求保董出面讲理,保董碍于龙姓的势力,再三推诿。姚艮向龙根求情,龙根不肯放过他,要他速还棕钱。姚艮悲愤交加,毅然背起庙中盘古神像,一路喊冤。逢庙必拜,遇神烧香,求神主持公道,还他清白。从早喊到天黑,直至声嘶力竭。剧末,以龙根临死前发自内心的忏悔而谢幕。
在天井寨,龙姓、姚姓、杨姓三者之间的历史关系,有些迷雾重重。这个戏,似乎透露出一些历史信息。如果没有同一样的“案件”出现在生活中,恐怕不会让它刻骨铭心地“记录”在傩戏中。
《铜锣不响》 寨老将一面铜锣交由寨上后生杨腊柱保管,并要他经常巡逻,如发现有土匪、“贵州苗子”来犯,就敲响铜锣报警,众人就聚拢来抵御外敌。杨腊柱看守了大半年,并没有发现敌情。就用铜锣向小竹生调换了一只猪颈圈来煮了吃,铜锣则用竹簸箕糊上牛皮纸代替。但是,“贵州苗子”突然来犯,杨腊柱手中“铜锣”敲不响了,危急之中,小竹生敲响铜锣为他解了围。
这是不是一个历史故事剧呢?如果是,它很有可能解释这个问题:杨姓在以前为什么不能参加“咚咚推”的演出活动。
《菩萨反局》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天井寨姚家姚老豹在湘黔交界的顶天山建起一座庙宇,塑有释迦牟尼、伽蓝、观音、罗汉等众多神像。数十年间香火不断。后来,上香的人少了,菩萨没有吃的,要人背他下山,另寻住处。迁到狮子洞,仍不理想,最后菩萨反过来背起了人,继续走上迁徙之路。终于找到理想之地——梗偷脚。花了十年功夫,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庙宇,还架起了桥,并截平燕子坡为乡民建造了一座学堂。
此剧全部为唱,似为姚姓人创作的剧目。它也许给了后人一些新的历史信息。
“咚咚推”的剧目及其演出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第一,哑剧手法。“咚咚推”的台词和唱词都不多,但又要表现故事情节,因此有了哑剧表现。这种手法,不是仅在某一剧中出现,而是基本每出戏中都使用,这就成为这个剧种的独特之处。它的哑剧手法因各剧各角色不同而有专门设计,有的已形成程式。如《开四门》中的关公、《跳小鬼》中的小鬼公和小鬼婆都没有台词,完全用动作表示。《古城会》这出戏中,关公向甘、糜二夫人讲述过五关斩六将的情况时,用哑剧手法为关公设计了一套“关公耍刀”即(开四门)的身段。又如《天府掳瘟华佗救民》一剧中,二小鬼散布瘟疫,这里二小鬼没有台词,都是用动作表示,“跳小鬼”这套程式就为这个情节所运用。再如《关公捉貂婵》一剧中,貂婵作为主要人物,出场最多,却没有一句台词,亦是完全用动作表示。这样的例子在“咚咚推”演出中比比皆是,它弥补了剧本的不足,几十句台词的剧本可演上几个小时。
第二,戏剧内容的世俗化。演出剧目,不论是三国戏还是民间传奇,一进入“咚咚推”,所有人都被世俗化了。如《桃园结义》中,刘、关、张结拜兄弟,以比试身手排定大小,约定的比赛项目是比爬树和甩稻草,都是当地盛行的民间游戏,于是便把这种游戏搬上戏场。又如《关公捉貂婵》一剧中,一些情节都是《三国演义》中没有的。貂婵同王允、吕布与二小鬼一起歌舞嬉耍,关公去捉拿貂婵时,小鬼护卫,关公箭射貂婵,鬼又挡住。于是关公就像侗族巫师那样作法,将对方降服,捉住貂婵。《云长养伤》中的关公,《关公教子》中的关平,也像侗族伤者、病人那样,接受看香婆看香或巫师冲傩,又如《天府掳瘟华佗救民》一剧中,天井人将华佗变成了一个他们想象中的驼子,并让这个弯腰驼背的华佗像侗族郎中那样走乡串寨,为人为畜祛病消灾。
这些演出的舞台处理,是按照当地人自己的想象、审美心理、生活习俗、欣赏习惯来进行创作的。
“咚咚推”的演出内容,没有定本,由老艺人讲述大致剧情后,台词由演员即兴发挥。因此,内容的传承变异性较大。“咚咚推”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后,经过抢救、挖掘,形成了文字本,这对于推动“咚咚推”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咚咚推”的音乐与舞蹈
“咚咚推”的唱腔,多由当地侗族民歌如嘎阿溜、嘎消、山歌等发展而成,常用的有【溜溜腔】、【石垠腔】(又叫苗腔)、【吟诵腔】、【垒歌】,以及各种山歌腔调。
“咚咚推”不托管弦,只以锣鼓伴奏。使用的打击乐有鼓、包锣、钹等。它的奏法很简单,两声鼓一声锣,以“咚、咚、推”为一个单元,后来配上唢呐伴奏,无限反复以配合“跳三角”的舞步节奏。唢呐曲子也较简单,旋律大致如:
2/4 1 3 2 | 1 6 5 |1 3 2 2 |1 6 5 :‖
咚咚推 咚咚推 咚咚推推 咚咚推
“咚咚推”在道白和歌唱时不用锣鼓和唢呐。“咚咚推”的“锣鼓经”虽然简单却是剧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跳三角”处在同等地位。“咚咚推”的名称即是从“锣鼓经”得来。
“咚咚推”的舞蹈在双脚随着锣鼓点踩着三角形反复跳跃中进行,当地人因此称之为跳戏。艺人们说,这种舞步来源于耕牛,牛头和两条前腿是一个三角形,牛尾和两条后腿也是一个三角形。
“咚咚推”之所以又称为跳戏,是因为每个角色上场后自始至终都要跳。这种台步是别具一格的。不论是威严的关羽还是淘气的小鬼都要跳,只在道白和歌唱的时候才允许停下来。这种跳步称为“跳三角”。即左脚先踩上三角形的一个点,右脚接着跳三角形的另一个点,左脚又接着跳三角形的最后一个点,三步完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再接着跳下一个三角形,把规定的调度跳完。这就是“咚咚推”的基本台步。
随着演戏的需要,跳三角可以组成一系列舞台基本调度。跳一个三角为一个单元,不同的调度由若干个“跳三角”完成。基本调度有如下几种:
1.跳梅花:角色出场后,用“跳三角”的舞步跳成一个器字形,按照东、南、西、北、中的顺序完成这个调度。这一调度称为“跳梅花”。多用于有身份的角色出场,如土地、华佗、道师、二郎等。
2.半梅花:角色出场,用“跳三角”舞步跳成一个品字形,称为“半梅花”。这个调度用于一般人物进出场。
3.“八字形”:用跳三角的舞步跳成一个∞形,这种调度不仅用于进场和出场,两个角色同台表演时亦可走此调度。如《跳土地》中土地神与种田人表演时就用这种调度。
4.大圈:用“跳三角”舞跳一个○形,这种调度一般用于两段道白之间或两段歌唱之间,可走一次或者几次。说完或者唱完之后下场亦可使用。如《天府掳瘟华佗救民》一剧中农妇出场叙述瘟疫流行情况时就用此调度。
5.踩洲形:用“跳三角”的舞步跳波浪形,这种调度一般用于人物出场后要开始道白或唱之前,也可用于人物下场。
“跳三角”的基本舞步,也要用在傩戏的各种程式中。如关公耍刀、将军甩刀、将军背刀、跳小鬼、跳土地,以及把子功中的舞剑,耍双刀、流星锤、长枪等,均很协调地揉进了“跳三角”,用这个基本步法把身段串了起来,使整个表演浑然一体。
四、“咚咚推”的面具与服饰
“咚咚推”有42个面具(侗语称“交梅”)。面具用楠木制成。通常是将直径为25厘米左右的楠木对劈,再截为长30厘米左右的木坯,由当地工匠雕制。“咚咚推”的42个面具,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神鬼精怪:傩公(姜郎)、傩母(姜妹)、土地、雷公、雷婆、小鬼公、小鬼婆、瓜精,共8具。
群众角色:秀才、农人(2具)、农妇(2具)、后生、姑娘、孩童,共7具。
官衙人物:县官、差役(4具),共5具。
神职人员:看香婆、巫师、神童,共3具。
乡间丑类:癞子、强盗,共2具。
历史人物:刘高、刘备、关公、张飞、关平、周仓、王允、吕布、貂婵、华佗、蔡阳、甘夫人、糜夫人,共13具。
动物:牛、马、狗,共3具。
“咚咚推”另有菩萨神像1座,盘古神像1座;道具有推车(用布和竹条制作)一辆,刀、剑、戟、梭镖、布带、龙头拐杖、拂尘、锄头、镰刀、油纸伞、木凳、竹簸等。
“咚咚推”的服饰由天井人按照他们对剧中角色的想象、理解自主设计。
武将一类人物有专门设计的服装:马裤。这种马裤,是由两块长二尺,宽一尺的布做成。上面绣上侗族的图案花纹,里子的一面绣上制作服装的年、月、日。然后把两块布钉在一条宽腰带上面,两块布中间相距五寸。装扮时,将腰带系在腰间即可。马裤分红、黑、白三色,分属关羽、张飞、蔡阳。
文官、神仙与读书人这类人物都身着长衫,足穿布鞋。给人以文雅、庄重的感觉。侗族男子在日常生活中是不穿长衫的,穿的是对襟衣,腰束布带。这种长衫专为演出所用。制作方法就是在侗族男子服装的基础上加长,将对襟改为连襟,类似民国时期的男人长袍。
剧中其他人物的服装则按照角色原形来设计。如瓜精,瓜是绿色的原形,就让瓜精穿上绿衣绿裤,以示由瓜成精。狗,生活中常见花狗,就让狗穿上一套花衣。牛,黑色牛为多,就让牛穿一套青衣服。而鬼公鬼婆,无生活根据,就按照当地人对鬼的想象,给鬼穿上红花背心、红色裤子。
“咚咚推”的头饰也有它自己的独特处理。剧中各种角色戴上面具以后,头上均缠上约八尺长的黑色丝帕,帕子两端从后脑长拖下来,两手各执一头,表演各种身段动作,如摸胡子、牵马、骑马等等。据艺人介绍,缠头丝帕是代表头发,垂下来又可帮助表演。它似乎类似其他戏曲剧种旦角的“线尾子”和生角的“甩发”。
五、“咚咚推”的历史文化价值
存在于万山丛中的“咚咚推”,虽然只有一个戏班演出,演出的剧目数量有限,这些剧目也不及现代戏曲那样具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呈现,但它存在的历史文化价值,却不容忽视。
首先,它来自一个曾经作过长途迁徙而又传承有序的侗族家族。这个家族在它的繁衍过程中,历史的繁盛与衰落、稳定与变迁,文化的传承与消失、接纳与摒弃,都在“咚咚推”的流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对于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清晰而又形象的文本。
“咚咚推”作为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它的唱腔原始,表演质朴,它的剧目,不仅有《刘高斩瓜精》、《古城会》等来自古老的宋元杂剧的剧目,而且也有《盘古会》、《背盘古喊冤》记录侗族民间神话传说的剧目,这为研究中国南方戏剧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极为难得而生动的例证。
中国的戏剧,在宋元时期可能有一个从祭祀戏剧向审美戏剧发展的历史转变过程。侗族傩戏《天府掳瘟》、《云长养伤》、《关公教子》等剧目,描述了剧中人不信巫术不驱傩,表明戏剧已进入了一个从傩祭向艺术审美发展的过渡阶段。“咚咚推”正好是这一阶段存在于世的历史证据。
今天,天井寨的“咚咚推”已经名闻遐迩,它已经成为新晃人的一张文化名片。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咚咚推”将为天井人创造出他们意想不到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也能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一份独特的光辉。
日期: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