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戏剧曲艺 > 戏剧

麻阳花灯戏

作者:张翠英 【字体:

  麻阳花灯戏属于湖南地方小剧种之一,流传在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乡村。2007年被列为怀化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被列为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张再艳、张锦芳为该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麻阳位于湖南省西部,历史上素有苗疆要冲湘西门户之称,是苗、土家、侗、布依等15个民族聚居地,其中苗族占79%。花灯原为一种歌舞传统文艺,始于盛唐,成于宋代,盛于清朝,形成过程中吸收了江南小调的柔美、麻阳山歌的直率、酬傩愿歌的悲壮、湘西苗歌的泼辣后,形成了自己优美、热烈、欢快的独特风格。后与阳戏、傩堂戏、辰河高腔、目连戏交融形成麻阳花灯戏,并成为湖南省地方保留小剧种之一。

 

  麻阳花灯戏历史悠久。民间艺人口传:早在盛唐时期,民间花灯戏歌舞已十分流行。1765年《辰州府志》十四卷十一页载:元宵前数日,城乡多为剪纸为灯,或龙或狮及鸟兽状,十岁以下童子扮演采茶、秧歌诸故事,至十五日夜,笙歌鼎沸盈于达旦,仕女聚欢,统曰闹元宵’”。光绪二十七年(1901),麻阳花灯戏艺人聂榜榜用阳戏《刘海砍樵》的套路,表演花灯戏曲目《癞蛤蟆拜年》,麻阳花灯戏始有灯戏之称。解放后,麻阳组建麻阳花灯戏剧团,花灯戏艺人大胆创新,在把一丑一旦两把花扇表演扩展到八人十六把花扇表演的同时,又创作、移植《喜迎亲》、《贴画》、《战地黄花》、《沙家浜》、《浮石魂》、《孟姜女》等106个花灯戏剧目,麻阳花灯戏逐渐发展成为湖南省地方保留小剧种之一,1990年被收录于《湖南地方剧种志》中。总体而言,麻阳花灯戏优美、欢快、热烈,多为一丑一旦表演。但由于区域发展的差异,形成了麻阳上山区粗犷、下山区柔美的花灯戏表演风格差异;并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柔美为主兼容粗犷的表演风格。

 

  民间花灯主要以清唱为主,即一老艺人领唱,众人接着呼合伴唱,以打击乐作为间奏和渲染气氛。打击乐器中的大桶鼓,单面,鼓面用牛皮制成,鼓面宽度约50公分,桶高80公分,队伍行进时由2人抬着,一人双锤敲击。小鼓有小脸盆大的双面牛皮鼓,也有25公分直径单面鼓皮的斑鼓。大锣,铜制,50公分宽。小锣,铜制,大小不一,有碗锣、云锣。钹二副,分为头钹、二钹,均为铜制。打击乐在演奏时,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上山区表演跳花灯时,所有打击乐均大打出手,显现出场面热烈红火,对烘托剧情富于表现力。下山区的摆花灯在表演时,一小鼓、一钹、一小锣演奏,清新典雅而细腻,比较抒情。花灯打击乐极负盛名的曲目叫《翻钹》,雅称一(yao)一三,即头钹、二钹、大锣、小锣共同演奏,时急时缓,时轻时重,有张有弛,颇为动听。花灯戏除了运用传统的打击乐器外,还根据剧情需要,加入了京胡、二胡、胡琴、扬琴、古筝、唢呐等传统戏曲乐器,以及钢琴、萨克斯、葫芦丝、芦笙等现代和苗族特色乐器。

 

  麻阳花灯戏演员装扮道具较为简单。癞花子(男)上着对襟布纽扣黑色或深蓝色衣,衣领沿至前纽扣处钩有花边,衣袖口处也钩有花边。下着大红色裤子,裤左右两侧沿至裤腰下均制有宽约3公分的白色图案,裤脚口制有宽约6公分花边。黑丝帕长6尺,宽15寸,折成五叠包头,前额头巾嵌上太极图。太极图用薄竹片削成1公分宽,越薄越好,用沸水加温制成,再卷成螺旋状。在表演时伸缩自如、滑稽可笑。鞋为黑色鞋面,白色花边绕鞋口,鞋前绣有白云状图案;灯姑娘(女)上着右胸开布纽扣桃红色衣,左胸前绣有花,衣下角摆绣约4公分宽的花边。下着绿色大摆裙,裙摆角及前中心均绣有花。黑丝帕长约一丈,宽随幅面而定,用以扎头,后脑处留余四尺拖于背后,头上两边插花,双耳垂挂耳环。鞋子为大红色鞋面,鞋口制有黄色花边,鞋前绣有绿色球花。

 

  花灯表演的道具主要有花扇与手帕。花扇多为竹骨架,多以红、绿、白、黄相间色彩丝绸制成。扇口用大红色绸子,宽约10公分,粘成荷叶形,扇面涂有银色点状。手帕用绸缎制品制成,呈方形,一般比生活中常用手帕大约一倍,颜色不一,中间及四角边绣有花纹图案,四周边沿还用丝线吊成须线状。麻阳花灯是湘西花灯的典型代表,是包括花灯歌舞、花灯演唱、花灯戏剧,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来源:《怀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揽胜》
日期:2011-05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