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河戏
辰河戏是流行于湘鄂川黔边土家族地区的一种较古老的剧种。以高腔为主,兼有昆腔、低腔和弹腔,故早年又叫高腔戏。清末融入弹腔,又取名弹戏或汉戏。因流行于辰河广大地域,故群众名其演出的戏班为“辰河班子”。“辰河戏”之名则是1944年才首见于沅陵的《力报》上,至1955年正式以“辰河戏”命名。
辰河高腔源于弋阳腔,由江西传入。经与辰河流域和酉水一带的语言、民歌、号子、傩腔及宗教音乐长期交融,逐渐演变成地方民族剧种。它还受到青阳腔的影响,如早期青阳腔剧目《金盆捞月》等一直为辰河高腔所传唱。清乾、嘉以后,辰河高腔演出与宗教祭祀相生发,盛极一时。本高腔戏由城市口岸逐渐渗入山区,进入酉水流域,遍及湘西与渝东南,以至在剧目声腔诸多方面和川剧高腔相融相似。后又传入贵州乌江流域的印江、思南、德江、沿河等地。经长期发展演变,地方和民族色彩更为鲜明。
辰河高腔曲牌,高亢粗犷,颇有峡谷山林之音韵。早为人声和后台帮腔,后改为唢呐伴和,角色为生、旦、净、丑四大行,表演程式化不十分鲜明,比较贴近生活,朴实而有泥土气息。演员略施粉墨,不敷重彩。融进民间拳术招式,且能不断吸收兄弟剧种的长处而有所发展丰富,形成下路、中路、上路、白河四条不同地方风采的戏剧路子。高腔剧目有连台本大红戏6个,整本戏47个,单折戏59个,多与其他较大的地方剧种相同。(田永红)
来源:《土家族传统文化小百科》
日期:2007
日期:2007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