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戏剧曲艺 > 戏剧

荆河戏

作者:彭继宽 【字体:

荆河戏又叫上河戏、汉班子或大台戏,是流行于湘鄂西一带的大剧种,渊源颇为古老。萌发于明末清初,有300余年历史。始源于荆州、沙市周围,逐渐南移西流,遂遍及鄂西土家族地区及湘西北常德、津市、澧县。其表演风格、程序及剧目台词与汉、楚诸剧大致相近。荆河戏早期以“庙戏”、“会戏”、“草台戏”为主。20世纪初,城镇大都修建了戏院,但多数班社仍在农村演出。根据民俗风习,正月尾二月初唱“土地戏”,三月唱“财神戏”,四月唱“单刀会”,五月唱“青苗戏”,六月唱“雷祖”、“观音会”,七月唱“盂兰会”,八月以后皆唱“丰收戏”。荆河戏素重做功,讲究练习吉凶祸福、喜怒哀乐的内在表情和头、身、手、腿等外部动作程式,面部尤重“抖色”和眼功。某些“绝技”和“矮步”、“踹跻”等,极见功力。角色分生、旦、花脸、小花脸四大行当。而以小花脸文武兼才,满台生春,为农村观众所赞赏。荆河戏的传统剧目丰富,流传至今者还有500多个。其中主要为弹腔剧目,此外高腔和杂腔小调剧目也有少部分,尚能演出的达80余个。代表剧目有《打跛骡》、《火烧绵山》、《反武科》、《寒江关》等30多个。(田永红)

来源:《土家族传统文化小百科》
日期:2007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