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场之前,掌坛法师须为扮蚩尤的帮师化装:头上戴铁三脚(村民煮饭时用来支架鼎锅的炊具),表示头顶长角;脸凃锅烟灰,表示铜头铁额;耳边扎两束粗短的稻草,表两鬓如剑戟;背上倒背蓑衣,或披树叶,表示长有双翼。据祭师们说这是当年蚩尤出征时的装束。表演者用卷曲的棕片、树叶代替卷曲的老虎的皮毛。真没想到仅见于《述异志》所载的蚩尤最有形象意义的“虎卷”,竟然从苗族各个坛班均可以找到遗存。
在“吃猪”的“普度索”(汉语即对索话,与雷公对话)中有一段关于逐鹿之战战争场面的描写:
苗音
豆兰陇大剖黎,
王姬陇抱剖尤……
搂穷见吾,
松报见勾……
汉译
豆兰来打剖黎,
王姬来打剖尤……
黑脸抹面,
穿茅戴叶……
祭词中的“豆莱王姬”是指在姬水一带称王的黄帝;“剖”即对老人的尊称,“剖黎剖尤”即“九黎九尤”,指统领九黎苗蛮集团的蚩尤。蚩尤出战前要“黑脸抹面”,即戴上战争面具;“穿茅戴叶”,伪装成一对翅膀;掩蔽自身的神秘化装束,演出时用倒披蓑衣表示。我们从帮师简约的装扮不难捕捉到五千多年前蚩尤那幅“铜头铁额、耳鬓如剑戟、胁下生双翼”的战神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