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戏剧曲艺 > 戏剧

古典苗戏的发生

作者:张子伟 【字体:

五千多年前,苗族曾是一个农牧业比较发达的民族。自从他们的大祖先蚩尤被黄帝战败逐鹿之后,这个民族历经了长达五千多年的逃遁与迁徙。苗民为了脱灾免难,为了丰衣足食,只能乞求于蚩尤的神佑,因而出现了“吃猪”祭祀蚩尤的仪式。

 

吃猪中有“炯巴”(汉语“坐猪”)一段法事。户主请来相貌端庄、社会声誉颇好的一对中年男女,穿上盛装扮成蚩尤夫妇,坐在神位上接受供奉。他俩在长达五六小时的法事中须不苟言笑,不能随意动弹,亦不准离座吃喝拉撒。法师上供时,他俩用双手接过供肉、供酒,作出简单的啖饮动作。这段法事被视为祭祀成败的关键。结束之后,两位扮演者必获得高额酬金或礼物。但倘若有一个人在神位上忍俊不禁而说话、放屁,则被认为冲了祖先,犯了大忌,该人须赔偿户主整堂法事的所有开销。

 

“坐猪”一段有演员——一对中年男女,有扮演的角色——蚩尤夫妇,有观众——众位祖师、满堂亲友,有表演——啖肉饮酒,有故事情节——接受供奉的全过程。它已具备了戏剧的五大要素,应视为原始戏剧的萌芽。

 

后来,出于驱邪的需要,苗祭师将“坐猪”的戏剧行为演化成由苗祭师自己装扮蚩尤来驱鬼逐疫的仪式剧。其之所以成为仪式剧,是因为比坐猪的戏剧表演更为戏剧化、程式化。它的演员由一个发展为多个,如掌坛师、帮师等一拨人,他们自称为行坛弟子;它的角色(剧中人)有主角——蚩尤,由弟子通过穿法衣、戴法冠、藏魂隐魄、请师附身等法事行为化身而成;也有配角——众帮师;它的表演已经有了简易的“剧场”——设在户主庭院内和村头路口的仪式场;它的观众有现场参与者或看客,另有一些特殊观众,即“阴间”的祖先们和法师的祖师们;它的故事已经具有了一定长度的情节,例如“恰相”中的“请师”、“藏身”、“敬鬼”、“哄鬼”、“撵鬼”、“捉鬼”、“收煞”等;它的表演已由原来的简单动作的模仿增加了唱、做、念、打、舞。可以说这样的仪式剧更符合“演员当着观众演故事”这种戏剧定义的基本内涵与要求。

 

 

来源:《湘西祭祖习俗》
日期:2011-05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