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戏剧曲艺 > 戏剧

土家民间戏曲之辰河高腔

作者:陈东 【字体:

辰河高腔是我国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自明代江西弋阳腔随众多移民进入辰河(沅江)流域后,至元末逐渐形成辰河高腔。现今主要流传于沅水中上游地区的湘西自治州、怀化地区、贵州省的铜仁地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及四川省的酉阳,湖北省的来凤、秀山等县。是湖南四大地方剧种之一。泸溪县浦市镇自明代至清代中叶为沅水中、上游最大的商业口岸,也是辰河高腔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地。据《湖南通志》载:“浦市产高腔,虽三岁孩童亦知曲唱。”清代,辰河流域经济发达,庙宇、会馆、祠堂多修有戏楼,加上各地名目繁多的祈赛活动,演唱辰河高腔是其不可缺少的内容。尤其是每年中元节的盂兰盆会,预期演唱四十八本《目莲》戏,普劝善缘。辰河高腔属曲牌体音乐,现在有音乐曲牌400多支,整体剧目除48本《目莲》戏以外还有400多个传统剧本。以唢呐帮腔,在原有的地方戏曲基础上融进了弋阳腔、本土民歌、民间小调、沅水号子、宗教祭祀音乐以及巫傩的文化事象,逐渐形成了具有“浦腔浦调”特色的辰河高腔地方剧种,并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辰河高腔演出形式有围鼓坐唱、矮台(木偶)、高台(戏台)之分,在其衍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高、昆、低、弹四种声腔。围鼓堂活动比较普及,“城乡善曲者遇邻里喜庆,邀至其家唱高腔戏,不妆扮”。矮台班轻装简从,无场地要求,在辰河流域极为普遍,有诗云:“梨园子弟不知耕,一担傀儡随处行。但过重阳风雨后,村村演剧赛秋成。”(邓大猷《竹枝词》)富有特色的辰河高腔传统剧目有100多个,苏(《黄金印》)、刘(《大红袍》)、潘(《一品忠》)、伯(《琵琶记》)称为四大本看家戏。另还有《二度梅》《烂柯山》《清风亭》《红梅阁》《金盆捞月》《三闯挡夏》等。辰河高腔在表演上融合了兄弟剧种的精华,在生、旦、净、丑行当中都有较为精当的技法,如髯口功、扇子功、翎毛功、水袖功、毯子功、把子功等。1998年,受法国巴黎秋季艺术节组委会及西班牙木偶节组委会的邀请,泸溪县辰河高腔《目莲救母》出访欧洲两国三市,引起了欧洲的轰动,被誉为“东方戏曲的活化石”。

 

T00155_00_1

辰溪辰河高腔剧团在安坪镇上演《司马司搜宫》

 

来源:《田野中的艺术呈现:湘西土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多维视角研究》
日期:2016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