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戏剧曲艺 > 戏剧

苗族戏剧

作者:李显福;梁先学 【字体:

1)傩愿戏

 

沅陵辰州傩戏——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沅陵县民宗局提供)

沅陵辰州傩戏——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沅陵县民宗局提供)

 

还傩愿,湖南民族地区各族共生的祭祀仪式。其核心法事是请桃源洞里的傩坛戏子降临户主傩厅为户主勾销良愿,同时演出赐福扫邪驱魔的戏目,故称“傩愿戏”。

 

还傩愿起源于先民对于始祖神——傩公傩母的怀念。

 

还傩愿需要在3天之内举行30余堂法事,包括傩祭、傩戏两部分。傩戏有《开洞》(相当于戏曲中的“序幕”),《搬探子》、《搬先锋》、《搬开山》、《搬算匠》、《搬八郎》、《搬和尚》、《搬土地》、《搬判官》等,简称为“八搬”。有的坛班加演《搬唐氏婆婆》、《搬郎君》、《搬秦童》等,合称为“十八搬”。明清时期可搬演二十四戏,其场面与内容自然更为壮观。

 

傩戏剧目的演出有三个特点:一是原始粗俗。每部戏原都是独角戏,剧情也十分简单,一个傩神上场后先唱身世,后扫邪,接受供奉便回程。演出中常以粗话插科打诨,以悦诸神。这是中国戏曲的刍型。二是巫术色彩很重。神们动则挽诀踏罡,继以咒语巫辞。穿插表演上刀梯、踩铧口等绝技,玄妙而诡异。三是母系遗痕颇浓。比如傩堂由傩母当家,傩公充当配角。傩堂戏子中,唐氏婆婆是桃源洞的锁门人,先锋是第一个降临傩厅的女神。世俗戏中的三女戏(《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是必演的重头戏,三位女主角都是被神圣化了的人物。

 

2006年,新晃侗族自治县、沅陵县申报的“沅陵辰州傩戏”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苗戏

 

1 苗剧团为群众演出苗戏(张宗权摄)

苗剧团为群众演出苗戏(张宗权摄)

 

苗戏是苗族特有的戏曲剧种,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

 

苗戏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道白全用苗语。唱腔多用苗歌高腔和平腔,并插入巫师唱腔。音乐是从苗歌和苗族唢呐曲牌中改编发展而来。乐队伴奏,最早为唢呐和木叶,后来加进牛角琴、竹柝和其他打击乐。表演动作大部分是从苗族人民生活动作中加工提炼而来,还运用苗族民间舞蹈和宗教舞蹈动作。化妆没有程式脸谱,传统剧目穿苗族古装,现代剧目为苗族时装。

 

1954年,花垣县石成鉴、石成业等人,首先将创编的苗戏《团结灭妖》搬上舞台,获得成功。1955年又创编《翻江山》。其后,花垣县以麻栗场业余苗剧团为基础成立专业的县文工团,经常演出苗戏。198410月,苗剧《带血的百鸟图》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优秀剧目录像观摩演出,获“录相演出奖”。1992年,花垣县苗剧团的《黛雅与那卡》获全国少数民族戏剧电视展演一等奖。

 

此外,苗族戏剧还有辰河戏、阳戏、花灯戏等多个种类。这些剧种经过无数代苗族艺人的移植改造,被赋予了极其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和深厚丰富的时代内涵,成为湖南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2006年,泸溪县申报的“辰河高腔”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湖南苗族风情》
日期:201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