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族人爱唱歌、跳舞,尤其喜爱打花灯和演花灯戏。20世纪60年代成立的桑植县花灯戏剧团,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白族花灯艺术,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独特表演技法的地方小剧种。它以唱词优美、乡土气息浓郁、曲调欢快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花扇和彩巾。这是花灯的主要道具。表演时,花扇的动作语汇主要是单花扇、打扇、照扇、竖扇、插扇和磨扇等;彩巾的动作语汇有抓巾、咬巾、磨巾、团巾和飞巾等。花扇变化多端,内容丰富,可以组成“雪花盖顶”“蜜蜂采花”“鳊鱼上滩”和“白鹤亮翅”等多种套子。
身段表演。分为“出场”“三翻身”“半边月”“双推磨”“蜻蜓点水”“黄龙绕身”和“燕子衔泥”等套子。每个大套子之中包括一些小套。如“出场”就分为“整装”“拣帘”“太极图”和“抱扇”等。这些身段在运用时,分为“旦行套”和“丑行套”两种方法。“旦行套”即变换套子时,旦角右手持扇,左手持巾,以舞扇为引导。“丑行套”由丑角右手持扇,左手持巾,以手势表示变换。花灯套子根据人物和剧情需要有拆有合,有多有少,恰到好处。
台步运用。旦角有“云步”“踏步”“碎步”“折边风”和“风摆柳”等。丑角有“猴步”“梭子步”“醉步”“倒踢马”和“矮马步”等,尽显风趣幽默之特点。
舞台调度。采用花灯圈子,如“踩四门”“踩一宗”“扯四角”“内外荷花”和“走圆场”,演员在舞台上活泼多变。
花灯的这种艺术特色,为桑植花灯戏剧团的壮大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1962年,桑植县委为了发展桑植花灯戏剧种,从教育、文化等各部门选调了一批有专长的人员充实剧团力量。并从教师队伍中选调了有艺术专长的老师,分别担任编剧、导演、指挥、舞美等,还特从津市歌舞团调入了专职导演。剧团曾赴湖北恩施、宜昌、巴东、鹤峰等地演出,深受欢迎,名噪一时。(谷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