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研究文章 > 服饰研究

当代苗族民族服装主要款式

作者:田金霞 【字体:

  从前而的介绍和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苗族服装也在不断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到20世纪80年代末,据有关机构统汁,我国苗族的民族服装款式已达150余种。

 

  近几十年来,现代礼会经济为传统服饰转型创造了条件,苗族服饰更是干变万化,款式繁多。现将当代苗族具有民族传统特征的主要服装款式作简要介绍。

 

  ⒈酋服。荫服又称冠帽、头巾,湘两人习惯称之为头帕。湘西苗族成年粥女均戴头帕,头帕分丝帕、布帕两种,一般多为青黑色。男子头帕稍短,丈有余,妇女头帕颇长,一般为3丈,最长可达57丈。湘两苗族对头帕的包扎方法与造型很讲究,一般分为种形式:盘式,以布盈绕头上,为最普通的形式;圆式,包头环绕成圆形;披式,以布黜绕后余布1尺左右披在头上。男子头帕包法简单,多包青帕、白帕,冈尢花纹,故称素帕,一般包成人字形,大如斗笠,放顶露外,吊其耳边.以示其年龄大小,老年人却不在耳边吊帕头。也有包花帕者,如凤凰腊尔…台地一带苗族男子包家织布长花帕,为蓝底或黑底起白色线纹或格子纹。苗族妇女扎头帕,讲究较多,各地包法不同,从帕子的材料和外形来看,主要有如下儿种类型:①螺蛳帕。包帕时,将帕子折成56厘米宽,在头部环绕,前面齐额串整,后面环绕时不对齐,第二圈比第一圈略高,然后层层环绕,从侧而看呈螺蛳形,故而叫“螺蛳帕”。②花桶帕。包头时缠绕极多,一般为10数罔,多者20余圈,在头上呈椭状层层环绕,以高为美,II高而奇,形似水桶,因而叫花桶帕。③字挑花绣帕。帕用家织白棉布,上面用十字挑花绣青色花纹,包巾时,露出花纹图案。④梅花帕。帕布为扎染的蓝色底白色花头帕,俗称梅花帕。

 

  2.帽子。古书记载“武陵蛮”有“马尾织网巾”束发的习惯,未有戴帽的文献记载。但儿童绣花帽却品类繁多,丰富多彩;其次是老人的寿帽,也是必备之物。童帽分很多种,有狗头帽、虎头帽、鱼尾帽、兔儿帽、瓜蔓帽、凉帽等。最为常见的是狗头帽,有”毛狗”、“天狗”、“神狗”、“大狗”、“狗崽”、“狗娃”等。湘西苗族崇拜“盘瓠”,异族也认为红苗为“盘瓠”之后,“盘瓠”即天上的神狗,阅此,小孩帽裁剪成狗的形状,这与茼族的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苗家小孩的童帽上都绣有非常精美的花纹,刺绣色彩艳丽而不失沉着,风格又带有几分古朴银饰则珠光宝气,烁烁耀人。体现了童帽的实用与审美的双重价值并寓意了长辈对儿女的美好祝愿。苗家青年男女一般戴头帕不戴帽,但老人却备制寿帽。寿帽形尖顶,用棉麻布帛材料,忌绸缎(因“缎子”与“断子”谐音).分单层和夹层两种形式,面层为黑色,内层为红色,男帽绣双龙夺宝,女帽绣双风朝阳,富裕人家还在帽檐儿上镶银器或玉石等。

 

  3.围涎。围涎,小儿涎衣,亦作围嘴,又称“口水兜”,以数层布帛缝纳而成,状如披领,上用绳带或纽扣系于颈间,以受口涎。布贴绣儿童口水同涎是湘两一带颇具民族风格的实用绣品。其制作方法是:先用彩色布剪出造型,贴于同兜底面,然后用针绞边并绣出单线花纹,再在其上刺缀各式图案,于深底色上起艳色的花纹,色彩鲜明而富有立体感,大多采用剪绣贴法。同涎上刺绣的图案常她的有花、鸟、鱼、虫、龙、凤、虎等自然界的动物纹样和棋、琴、书、画等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用品,也有抽象的几何图纹和汉文字纹,如“太极纹”、“八宝图”、“六耳格”、“长命宝贵”等吉祥如意纹。

 

  4.背裙。背裙亦称“背袋”、“背儿裙”,是农村妇女来背小孩的背带布。苗族背裙由一块长方形的裙布和一块倒三角形的裙头组合而成,裙布和裙头缝系花带,背负小孩时将花带交叉系捆胸前。背裙花纹一般多绣在裙头上,也有裙布绣花的。刺绣技法丰富,有的还在布裙上钉缀铜钱、彩珠、银片。湘西苗族绣花背裙主要有两种款式:一种是凤凰山江一带的背裙.多绣几何形花纹,呈正方形,上部贴有小正方形,翻过来叮遮盖儿童的头部;另一种是吉首、花垣、保靖一带绣有花鸟纹样的背裙,略呈长方形,上部贴有小三角形,色彩清丽明艳。

 

  5.云肩。云肩是披肩的一种形式,多以布帛、绸缎缝制,上施彩绣,四周饰以绣边,或缀以彩穗。穿着时绕脖一周,披在肩背,因其外形呈云朵状,故名云肩。五代以前,云肩主要用于舞女、乐伎表演服饰,之后则普及民间,男女均可佩戴。元代,贵族男女通用,并定为官服制度,延至明清,仅限于妇女的礼服装饰用。清末流行低髻,云肩使用更为普及,主要用以衬垫发髻,以免发腻沾染衣领。云肩作为妇女披在肩上的装饰物,是中国汉族服装重要的特征之一。苗族云肩起于何时,暂无史料可考。湘西苗族较早地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明清以来,在这一地区的民间遗存了大量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云肩实物,而在苗族其他地区却很难见到。苗族云肩是借鉴了汉族服饰的优良品质而发展演化出来的一种装饰艺术。湘两苗族云肩是皮贴和刺绣结合的装饰品,多镂空绣花并缀以银饰。它将凤凰、花草、鱼蝶、石榴等图纹散碎绣件有秩序地连接在穿珠网格上,下端呈桃尖形、圆弧形、半圆形各种形状。有的还缀各种图纹的银制品,吊五彩穗线,制作极为精美。

 

  6.衣裤。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外来文化的冲击,苗族服饰款式逐步发生r变化。目前,处于偏离城市和远离汉民聚集地的苗族同胞,仍然穿戴本民族传统衣裤。传统服饰仍然沿袭民国时期各种特征,并逐步简化。湘两苗族服饰为大襟杆栏式清代满服结合苗族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和要求而演变来的,属于大襟杆栏型短农长裤式,其服饰着镶花边的大襟短衣和长裤,缠长头巾,喜用青蓝色。妇女上穿长衣大袖,袖口前胸甚至后背均镶有布条和花边的无领满襟衣,下着裤脚镶有青布条和花边的便裤,前系围裙或者佩胸兜。男子上穿缀七颗布纽扣的对襟衣,下着缝有裤头的大腰大管的抄裆裤。衣服式样与汉族便装大同小异。不同处是衣短而紧身,裤既短而肥。

 

  7.裙子。苗族裙子历来已久,唐宋时期,苗族男女均着裙,无裤,元明以后才穿着裤子。湘两苗族爱红裙,被称为“红苗”。土司时期,男女服饰不分,改土归流时,清统治者要求“男女服饰,宦分男女”,之后又实施服饰“同化”政策,裙子逐步被裤子取代。清末民初,湘西一带的苗民已基本不再穿裙,只偶尔在大型的庆典活动中可见苗族妇女的礼裙。裙子被淘汰,继而流行了闱裙,即茼家女着装时,在裤腰处J二农外再围围腰一幅,形成了一种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独特的装扮形式。苗族妇女的裙大体町以分为五种,即:褶裙、桶裙、礼裙、罔裙、刚裙颛。前面一种形式,至今湘西苗族已无穿戴的习惯,对后两种作简单介绍。围裙。《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解释为:妇女采桑或进行家务劳动所围的大型方巾。通常嗣于腰际,下长盖膝。但值得注意的是,湘曲.苗族同裙的主要作用却不在于防污,而在于美化与装饰。苗族围裙义称低腰闱裙,上窄下宽,呈四方形或者梯形、扇形,高4050厘米,上部两角系上绳带以束腰,左右下i方均刺缀绣花,绣工精致,美观大疗。打家妇女平时走亲访友、赶集聚会必穿此裙,否则便会被视为不懂礼,有失身份。围裙颛。学名为抹胸或肚兜、包肚,湘两人习惯称之为胸兜或巴裙,因系在胸前部位,以别于腰际间围兜,所以,又称为高腰同裙。抹胸或肚兜是覆于胸前的贴身小衣,以鲜艳的罗绢为之,上施彩绣,着时两带系结于颈,两带围系于腰。而苗族的胸兜则是以麻、棉布为料,胸前刺绣吲化纹,围系于胸前外套处,其不同点在于一个贴身,一个贴外套。f翻裙颛外形大体呈i角形,项端带银饰挂钩,起固定作用,上部外轮廓呈吊钟形,所有围裙颛的上部必绣垂吊状南瓜花形的团花,有的在团花周围还佩缀银花,非常精美。左右两边穿有花带,下部两角绣上角隅纹样,姑娘系同裙颛后,宽松的外衣从腰部束紧.更加楚楚动人。

 

  8.腰包。腰包,随身佩戴的小囊,宋朝以后称荷包。闪荷包多佩在身边腰际,以盛手巾、针线、印章、钱币等物,故又称腰包。清代腰包极为流行,男女出行必佩,多以布帛、绸缎缝制而成,绣各式化纹,作川与今日腰包相同。腰包常川深色布帛做底,用五彩丝线绣艳丽花纹,其形状有圆形、方形、鸡心形、葫芦形、茄子形以及小脚鞋形等。湘两苗族服饰受清朝影响很大,腰际佩戴荷包一度也极为流行,不仅是一种实』}j品,更是一种装饰品,同时还是青年男女感情交流的纽带。腰包根据其用途叮分为烟荷包、钱包、番包二i种形式。炯荷包制作材料较多,有用黄杨木、水牛角雕刻而成的,有用公牛刚囊、柚予皮肤模制成的,更多的是用布料缝制而成。前几种材料的炯荷包多为成年男子臼制,布做的烟荷包多为姑娘定情赠品。钱包也多用布料缝制而成,分为锁颈布袋和贴身腰包两种。香包为贴身小布口袋,一般装重要小物件。炯荷包一般挂在竹节烟竿儿上,有炫耀展览之意。钱包和香包则多系于腰间或挂在裤腰上,一般不示于人。

 

  9.褡裢。褡裢是一种长方形的佩囊,多以布帛或皮革制作而成,双层,中间开口,两端可盛钱物。有大小之别,大者盈尺,小者数寸。使用时两相对折,或驮于肩膀之上,或系于腰间。湘西苗族褡裢一般多用粗厚而结实的家织布缝制而成,上面多采用十字挑花绣技法刺缀花纹,也有用平绣或印染的,长11.67米不等,宽不过0.3米,视人的高矮定长短,平常不用,赶集访友时佩戴。

 

  10.花带。苗族花带是用于束身、同腰、背负小孩等所编织的一种工艺品。宽15厘米不等,长】~2米。材料有棉线、麻线和丝线等,色彩有素色与多彩之分。编织花带足苗族妇女必学的一门手艺,也是衡量姑娘灵巧与智慧的一个标准。花带除了具有实用与装饰两种功能以外,还具有联系青年男女感情的作用。青年男女相爱以后,女方便送给男方一条亲自编织的花带,男方将花带系于贴身衣服上,并露出花带须头,向人示意其已经“名花有主”了。

 

  11.裹脚。裹脚有两种含义:一为动词,即以布帛缠脚;另一为名词,即缠足用的布带。苗家裹脚绑腿之习俗古而有之。清绘《红苗归流罔》中,清晰可见永绥、乾城(今花垣、吉首)一带的苗族男女均缠着绑腿。至今,苗乡绑腿已不多见,然而,裹脚的习俗却一直沿袭下来。苗族年长男子多不穿袜子,严寒时用裹布裹脚,即从脚背足骨至膝盖以下位置,均用布包裹,再穿上布鞋.露出脚背。苗族妇女也盛行包裹脚布.喜爱穿上自己编织的袜子。裹脚布一般为浅紫色,间或夹带花色。讲究者用家织布缝织成布袜.并夹五彩丝线,美观艳丽,惹人喜爱。布袜多为蓝色,夹有红丝线,红蓝相映衬,埘比强烈,耀眼动人,表现出苗家女灵巧的装扮技术。

 

  12.绣花鞋。在鞋面上刺绣r花纹的鞋子称为绣花鞋。苗家穿用的布鞋、女鞋、童鞋、寿鞋绣缀着各种图案,工:艺精湛,样式古朴。苗族绣花鞋种类繁多,归纳起来有船头鞋、气筒鞋、鲇头鞋、圆口鞋、翁鞋、钉钉鞋、童鞋、老人寿鞋等。这些鞋子的共同特点,即都为正底,不分左右。绣花鞋的制作方法有i道主要程序:酋‘先是做鞋底,即用棕壳剪成鞋底样包上白布边,再用糨糊将碎布一层层重叠,厚1--2厘米,然后贴上布面,IK平待干。底样需要用麻绳线L下穿梭串联固定,俗称“纳鞋底”。第二步是做鞋面。鞋面多选青色灯芯绒、平绒布,剪成鞋面样,再在上面绣成各种花样。最后是上鞋,即将绣好的鞋面与鞋底缝合在一起。一般是从鞋的前端先缝,在脚跟处收针,要求鞋面不起皱纹,以平整、圆满、周正为佳。

 

  13.绣花鞋垫。绣花鞋垫又叫花袜垫,是苗族姑娘人人必学必做的一门手工。袜垫制作首先得把几层布料用糨糊裱糊好,干后剪成鞋底形,用针线绞边,然后用较粗的麻线上下穿针刺绣,其目的在于使其牢固耐用。刺绣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十字挑花绣,用正十字和斜一字或V字排列成各种图案,多为几何纹,现在也流行文字纹;另一种是用跨绣和退绣的方法绣成花鸟鱼蝶等图案。绣鞋垫工具简单,材料便宜,场所随意,耗时不多,空闲时间纳点鞋垫不会耽搁正常工作,多余的鞋垫又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鞋垫还是送礼佳品,情人约会、走亲访友、朋友相会、来访或拜见长辈等都要送鞋垫。因此,在很多苗族传统服饰工艺即将消逝的今天,绣花鞋垫工艺却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它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一定的市场经济价值,以及表达情感的人文价值。

来源:《湘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
日期:2008-08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