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习俗
消费习俗包括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
服饰习俗有苗族服饰、苗族织锦等。
湘西苗族服饰由来已久,据东汉应劭《风俗通》、晋干宝《搜神记》和范晔《后汉书·南蛮传》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的高辛时期,湘西苗族即创制了“皆有尾形”的苗族原始服饰。湘西苗区理应被认定为苗族服饰的发源地和摇篮,湘西苗族应是苗族服饰的首创者和发明者。
湘西苗族支系多达20余个,其中又包括了若干亚支系,这一格局导致了湘西苗族服饰款式及风格多样性的特点。它们在湘西这块热土上,长期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吸收,最终形成了“一型(湘西型)三式(花保式、凤松式、吉泸式)”,既传承了苗族服饰的母体,又独具多个苗族支系服饰的风采,这在国内其他苗区是不可多见的。
湘西苗族服装饰纹富于幻想、创意,纹彩多样,寓意深刻。它承载了湘西苗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信息,有形有色地描绘了湘西苗族古代的生产生活情景,是一部湘西苗族栩栩如生的历史文化巨卷。
湘西苗族服饰工艺精湛,品种齐全。从纺织印染至加工制作,无一不具有其独到的技术流程和特殊的加工方式。其用于面料的苗锦(即峒饰),是中外闻名的服饰特产,唐宋年间即已成为湘西有名的贡品;花带是湘西苗族服饰的特殊配件,为世人所青睐;蜡染服饰无异于湘西苗族古代的“迷彩服”;银饰更是湘西苗族服饰一绝。
总之,湘西苗族服饰别具一格,华丽多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是湘西苗族也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物质文化财富。(湘西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申报展示)
饮食习俗有苗家吃酸、冬吃萝卜夏吃姜、斋粉、鼓儿糍、土烧酒、米豆腐等。
居住习俗有坐南朝北、子戎相、瓠房、岩房、吊脚楼、转角楼等。
交通习俗有风篷船、手推车、挡箭牌、风雨桥、木板桥、跳岩、拉拉渡船等。
日期: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