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研究文章 > 建筑研究

龙山摆手堂建筑布局

作者:湖南省建设厅 【字体: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特色的代表性民俗活动,产生于土家族古老的祭祖仪式中,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通常,在每年的正月初三至十七,土家人都会通过表演这样的舞蹈来祭祀祖先,以祈求吉祥如意和丰收兴旺。于是举行这样活动的场所摆手堂,也就成为土家族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

 

“摆手”活动根据其规模和祭祀对象的不同,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祀“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常常舞者逾千、观者逾万,场面甚是壮观。小摆手活动则规模较小,以每个村寨为单位,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也有表演农事活动的。与此相应,摆手堂也就有了大小之分,但基本形制都分为祠堂和摆手场两部分。在牌坊形成的大门之内,是由矮墙筑成长方形的摆手场地,末端则是供奉着祭祀对象的祠堂,而在摆手坪的正中央,通常会竖立一根桅杆,举行活动时,会在上面扎起一只白色的大鸟,来作为摆手赛会的吉祥物。关于这只大鸟,当地流传有不少美丽的传说,有说是祖先驾鹤归来,有说是过去土家人曾经承神鸟相救,亦说是和楚地崇凤的传统相关,不一而足,总之在土家人眼中,是一种颇具神性的吉祥象征。

 

作为土家族大摆手之乡的农车乡,开展摆手活动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记载,“农车大摆手堂过去就设有庙田,以资‘三年两摆’的摆手活动费川。每年正月初九进堂,十一方散,规模庞大,辐射面广,上至鄂西川东,下至永保桑庸,热衷于本民族文化活动的各地土家人及客商小贩、杂耍艺人,届时都会纷至沓来,多达数万众,街上车水马龙,堂前歌舞达旦。至民国35年(1946年),因兵荒马乱而中断。”(引自《中国湘西古镇洗车河》)

 

如今,虽然原摆手堂已不存,但在其旧址旁边的青石上仍留有一处“大脚印”可供人追忆。它约50厘米长、18厘米宽,脚趾、脚掌等部位都清晰可辨,当地土家人传说它为八部大神所留,所以当初才会将摆手堂址选在此。

 

今天,随着民间传统文化的日益复兴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地人又有了属于本民族的文化生活的要求,古老的民俗开始重新焕发光彩,各地也都开始了新的摆手堂的建设。在靛坊,新建的舍把堂(即小摆手堂)便是乡文化站的所在地,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农车乡新摆手堂位于“大神脚印”不远的地方,相信也能够见证这片土地上的土家人拥有更加幸福富裕的生活。

T00145_00_2

平面

来源:《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
日期:2008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