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研究文章 > 建筑研究

龙西湖村建筑布局

作者:湖南省建设厅 【字体:

龙西湖距永顺县城约20公里,原为独立的村落,后行政辖属首车镇舍珠村。目前,龙西湖有100余户,380余人,全部为土家族。

 

龙西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靖边都指挥史彭士愁与楚王马希范发生溪州之战后,树铜柱为疆界,互不侵犯,并授彭士愁为溪州刺史,在溪州建立土司制度。士愁公为湘西彭姓始祖,彭氏统治溪州817年,27代,直到清雍正七年(1729年)末代土司彭肇槐献土归流为止。湘西北保靖、永顺、龙山三县彭姓人口居首位,平均每百人中有12人姓彭,而永顺县首车镇龙西湖村更是彭氏一脉世系,无有他姓。

 

龙西湖选址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原则。其南北各有两山相望,北面两山山体较大,山势较陡,山上竹林密布,古木参天。山谷中有溪流自西向东穿流而过,将村子分成南北两个地块。其中北面平地面积稍大,村中建筑大多分布于此,南面的平地主要作为农耕之用。由于可资利用的平地极为有限,村中建筑布局异常紧凑。溪流北边有一条平行的石板路,宽2米有余,是村子的主干道。沿石板路不出10米有小路通往各户,小路大多用石块垒砌,覆土夯实。小路最宽处与石板路相当,最窄处仪容一人通过。石板路北边的路坎高约1米,也大多用石块夯实,起到挡土墙的作用。坎边或围以木栅,或植以蒺藜,到达各户须从屋旁的小路经过。大户人家一般会有一个较大的屋场,旁边的小路也用石板铺筑,形成前坪后宅,左右两路相通的格局。在北面两山形成的鞍部有五所住宅,由南向北沿地势的升高,基地平面有序地抬升,瓦檐层叠,错落有致。五户以东,有三排整齐的住宅,面水的第一排皆为吊角楼,坐北向南,井然有序。临溪对面有一座全村规模最大的吊角楼,楼前有面积约100平方米的方形打谷场,通过石板桥与北边相通。打谷场平时是村中集体活动的场所,亦是整个村落的中心。

T00061_00_1

龙西湖村平面示意图

 

与土家族其他古村落极为相似,这里修建房屋不但要考虑与山的衔接对应关系,还要考虑水源问题。依山就势,面水而居,几乎成了土家族传统村落布局的至高法则。整个村落静卧群山环抱之中,周围山峦古树参天,葱翠欲滴。远远望去,一片片黑色的大屋顶似乎都浮在绿色的海洋之中,十分协调。再远一点,黑色的大屋顶便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与葱翠的山体融为一起。中国古人坚信“顺天者生,逆天者亡”,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便是“天人合一”,传统的村落布局正是中国古代哲学在建筑中的体现。

 

龙西湖村落景观的重要特点是各种不同形式的吊脚楼,既有一正一厢的“L”形平面,又有一正两厢的“U”形平面。有平地起吊的,也有高差起吊的。或掩于绿色葱茏之中,或立于乱石嶙峋之上。实际上,每座吊脚楼都可概括为:底层架空,二层挑出走廊,屋顶又在走廊的基础上再挑出,层层出挑,十分轻盈。与中国传统四合院比较起来,吊脚楼显得更为空灵开放,与周边环境地形融为一体。土家族吊脚楼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一个类型,其建筑布局与设计理念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T00063_00_1

村寨平面图

来源:《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
日期:2008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