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研究文章 > 建筑研究

劳庄的建筑布局

作者:湖南省建设厅 【字体:

T00054_00_3

劳庄总体布局示意图

在永顺县西南腹地的青山环抱之中,坐落着具有悠久历史的劳庄。据劳庄《向氏宗支后代谱系》记载,清雍正八年(1730年)的土司时代,向氏先祖被其弟欺骗而失去职权,不得不离开原居地,来到今天的劳庄劳作生养,世代繁衍。今天,这个不足400人的小村庄,全部居住着土家族,80%的村民保持向姓。新中国成立前,这个村庄一直叫老子庄,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劳庄。

 

从劳庄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常年盛行偏北风和偏南风。偏南风是夏季风,温暖湿润;偏北风是冬季风,寒冷干燥,风力强劲。避开寒冷的偏北风就成为选址布局着重考虑的问题。中国古代与此相对应的风水模式是北、西、东三面环山,南面略为开敞。这种模式除了挡风,还有利于小气候的营造和局部环境的改善。通常解决问题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有山的地方,尽量通过北、东、西三面的山来“藏风”;二是在没有山的地方,营造防护林来“藏风”。村庄三面环山,北面的山叫“坡坡上”,西面叫“打葛堡”,东面的叫“撮丘”。山脚中央是大片的水田,周围是风格统一的吊脚楼建筑群。按传统的风水格局,这是龙穴,主山之前山水环抱中央,是被称为万物精华的“气”的凝结点,故为最适于居住的福地。从环境学的角度看,风水的基址选择这样一种较为封闭的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局部小气候: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的寒流;面水可以面迎夏日南来之风;朝阳可以争取良好的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运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且有利于养殖;缓坡可以避免淹涝之灾;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整小气候,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劳庄选址枕山面水,沿山势、水势,布局灵活多样,村落的整体轮廓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取得和谐统一。同时满足村民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土匪已经是一个过去时代的产物,却与劳庄现今的建筑格调紧密不可分。西面的山“打葛堡”,东面的山“撮丘”,又名“胡家堡”,“堡”就是因为在两个山头上曾经建有抵御和躲避土匪劫掠的城堡。村庄中的吊脚楼风格统一,究其根源还得归于1949年前夕的那场大火,抢劫不能满足贪心的土匪烧毁了整个村庄,只有现今那栋具有160多年历史、被列为保护建筑的古老木屋幸免。东面“撮丘”山上的向氏宗祠未能逃过这场大火,遗址前现在是一片风景林。于是村庄开始了重建,负责重修的木匠是这个村庄工匠中的权威,家族手艺世代相传。同样的工艺,同样的建造手段,从根本上造就了这个村庄建筑风格的统一。

 

在这个村庄里,人们保留有自己的习俗和节庆日。二月初二的土地会拉开了一年重要节日的序幕,村民们聚集在一起隆重地为土地公庆祝生日。土生万物,依附土地生存的农民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人们在即将播种的初春感谢土地所赐,期待下一个丰收。

 

清明节到了,向氏家族的成员聚首一堂举行“清明会”,上坟“挂亲”,祭奠逝去的亲人。这也是族人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沿袭至今。五、六、七月的“观音会”也是比较盛大的节日,相传观音菩萨经过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次投身后才修成正果,所以人们选择五、六、七月庆祝观音升仙。在这期间唱戏、吃斋、戒荤,以示对神的虔诚和敬意。

 

腊月间有“谢神大会”,人们在年初向神许下的愿,年终必需还愿,由巫教土司主持的“谢神大会”隆重举行,以感谢神的恩惠。

来源:《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
日期:2008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