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研究文章 > 建筑研究

凤凰古城的布局特点

作者:湖南省建设厅 【字体:

古城依托着沱江而形成,主城区及城墙、城门均在沱江南岸,北岸沿河边只有少量街道和建筑。两岸之间有虹桥相连,交通便利。古城一面临河,有城墙城楼,其他三面古时皆设城墙和护城河。近代以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城墙和护城河都大部毁坏无存了,保存下来的只有沿着沱江边的北门、东门和部分城墙。尽管如此,古城的基本格局仍然保存完整。

 

古城东北面临沱江,东南面有一条护城河与沱江垂直。从沱江进入护城河有一座跨在水上的水门,从水门进入护城河不远就是陆地上的东城门,东门坐落在两条垂直相交的河流和垂直相交的城墙的转角上。从东门沿护城河向西南到南门,河道又垂直转向西北,南门又坐落在转角上。由此看来,凤凰古城与其他古城不同的是,一般古城的城门都在方形城墙直角边的中段,而凤凰古城的城门则处在直角的角上。再看城内的道路,保存下来的古街主要有从北门到东门的北边街、从东门到南门的南边街,这两条街道互相垂直,沿着城墙之内延伸,与城墙以及城外的河流平行。另外两条也是互相垂直,一条是东正街,从西边的道门口向东直达东门,后来被城市改造打断。另一条与东正街垂直的是十字街,从北向南直达南门,它的北段被后来兴建的箭道坪小学打断,否则它应该通向北门。这样一来整个凤凰古城的格局就很清晰地显现出来,它是一个比较规整的菱形(四方形转45°)。四角是城门,沿城墙四边有街道,另有两条十字交义的街道连接四个对角的城门。

 

中国古代城市一般呈“田”字布局,城门位于城墙直边的中段,城中道路十字交叉与城墙垂直。凤凰古城则完全不同,城门位于城墙的角上,与城墙呈45°角,城中道路十字交叉与城门垂直,却与城墙呈45°角,这种布局方式在中国古代城市中极为罕见。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特点,主要由于地形的原因。首先,沱江就是一条从西北向东南的斜向河流,而另一条被人们称为“护城河”的自然小河自西向东,最后流向东北与沱江垂直相交,在这里三方围绕形成一个自然的方形屏障。城市便依托这个自然河流形成的屏障做出城墙,形成菱形平面的城池。城门之所以设在角上,主要是由于东角的虹桥和南角的永丰桥是进出古城的主要通道,于是便在这角上修筑城墙。这样一来,城中直通城门的主要道路也正好成了东西朝向和南北朝向,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对角线相交的特殊的城镇布局形态。

 

人们对凤凰古城的第一印象是临河边上长排的吊脚楼,城墙则隐藏在临河吊脚楼的后面。由于古城面江而立,根据古代建城的一般情况,城墙为护城而建,位于水边城池的城墙应临水而建,在没有水的地方建城需特意开挖护城河。然而凤凰古城为什么在城墙外面还有连排的房屋,如此壮观的临河吊脚楼是怎样形成的呢?从历史和建筑的发展来看,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之际,已是大一统社会的定型期,像春秋战国和三国魏晋那样的分裂战乱,小国城邦之间攻城掠地的情况已渐稀有。内地城市的城墙已无实质性的防卫作用,有些地方因为原来城市小,随着城内人口的增长,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于是开始在城外建房。城外建房当然首先从紧靠城墙开始。凤凰的城墙本来就在河边,城外就是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河流和交通运输码头,因此人们更愿意在城墙外沿河边建房居住了。然而由于城墙离河边距离较近,没有足够的宽度用于建造房屋,于是房屋的一部分不得不靠下部支柱支撑悬于河上,这就形成了沿河吊脚楼。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过去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直接从河里获得,悬于河面的吊脚楼可以从家里直接用吊桶取水,比建在河边岸上的住房更方便。而且在这种潮湿地区,吊脚楼底层架空,利于防潮,综合上述原因,城外河边出现大量的临河吊脚楼就不难理解了。时至今日,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而与此同时环境污染加剧,河水已不能饮用,人们用上了自来水,沿河吊脚楼的生活方式(最方便的取水方式)不复存在,沿河吊脚楼成为单纯的建筑景观。人们仍然延续着的传统是在河边石头上用棒槌洗衣,这可谓古城中保存的一点古老生活。

 

凤凰古城的城墙全部由当地出产的红砂岩砌筑而成,高大的城楼建在红砂岩城墙之上。城楼均为两层,式样比较特殊。中国古代的城楼一般分为两种式样,一种叫“箭楼”,一种叫“阁楼”。箭楼没有木柱和花格门窗,而是在厚厚的砖墙上开方形窗洞,用于瞭望、射箭,防御敌人进攻。阁楼则不做砖墙窗洞,只安设木柱木门窗,没有太多的防御性。在建筑风格上,箭楼显得威严,阁楼显得华丽。一般较大的城门有瓮城,两道城门,两座城楼,前面一座为箭楼,后面一座为阁楼。凤凰古城的城楼比较奇特的是,同一座城楼做成两种式样,朝向城外的一面做成箭楼形式,厚墙壁开窗洞,朝向城内的三方则做成阁楼形式,木柱木栏杆,兼具箭楼和阁楼两种功能,成为湘西城楼的一种特殊风格。

 

凤凰城内的街巷和建筑比较完好地保留了地方传统的建筑风格。街道都不宽,两旁店铺林立。店铺的密集程度过去并非如此,如今旅游业发达,凤凰成为旅游热点,游客蜂拥而至,推动了商业的发展。这对于城内居住的老百姓来说当然是好事,经济收入增加了。但是对于古城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的保护,却带来无形的损失。

 

凤凰不仅风景优美,且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一品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田兴恕、鸦片战争时抵抗英军的民族英雄郑国鸿、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文学巨匠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皆出自凤凰。

来源:《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
日期:2008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