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研究文章 > 建筑研究

吊脚楼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魏挹澧 【字体:

提起湘西风土建筑,人们会自然地联想起吊脚楼,它几乎成为湘西风土建筑的代名词,是湘西民居的精华所在。吊脚楼因为别具一格的造型而产生了独特的魅力,它既体现了湘西风土建筑的清新秀美与舒展大方,又反映出民居形式中的古朴粗犷及其原始的野性。吊脚楼这一形式,很好地反映了湘西风土建筑构图上的自由灵活和浪漫情趣,要研究湘西风土建筑的形体外观,吊脚楼无疑应列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吊脚楼的形成与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有人认为它是由最古老的居住形式——巢居演变进化而来。据历史工作者介绍,湘西早在周朝以前便已形成吊脚楼。在此以前,湘西少数民族先民由于经常受害于洪水、野兽、虫蛇等,因此,居住方式由洞穴进入森林,由地面改为树上,构木架巢,由此开始了巢居生活。韩非《王蠹》中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随着时间的流逝,巢居形式进化为树杈屋,即用天然树杈作为构架,上盖茅草以避风雨。从选址上看,大多位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为扩大使用空间,往往向外悬挑,木构架间用葛藤连接,以木柱支撑,下不住人,这便是吊脚楼的雏形。同时为了行走安全方便,于是在悬挑的一面由藤条做成“丝檐”,类似于直楞式栏杆,这也许就是吊脚楼栏杆的最初形式。现在的吊脚楼与普通平房相连的组合方式,也可以认为是巢居与穴居两个最为原始的建筑形式的融合、折中与发展的结果。虽说这一观点尚待进一步考证与补充,但吊脚楼从湘西这块土地上发生、繁衍,并深深地扎下根来,并得到人们的厚爱,是不容置疑的。吊脚楼对于湘西阴雾潮湿的气候和山中野兽虫蛇的侵扰,无疑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吊脚楼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至今形成了两种风格、形式迥异的外观,一种是清新雅致,一种是古朴粗犷。如若它们同出一源,那么究竟从什么时候、在什么力量的驱使下,才导致了这种风格上的分野,尚需探求。

 

由于湘西少数民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致使各种历史演变过程的资料极少,因而对各种说法都难以考证。目前所能做的,只能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湘西吊脚楼的形体组合、外观形式、比例、尺度、色彩、质感等方面做粗略的分析。

来源:《湘西风土建筑——巫楚之乡山鬼故家》
日期:2010-10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