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吊脚楼沿革
吊脚楼是湘西各族人民长期以来与大自然抗争选择的传统建筑之一。土家族称之“吊脚楼”、“吊楼子”、“骡子屁股”等。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在湘西这块土地上,土家族、苗族、汉族在建筑形式上日趋同化,大体差不多,虽然也有风俗异别,但建造上都属于这种格局。湘西雨多、云雾多、空气潮湿,加之山中野兽、毒蛇经常出入,在古代,据《新唐书·南蛮僚传》载:“山有毒草,沙风、毒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阑。”它适应于山中环境,这种吊脚楼即由干阑式建筑发展而成。湘西吊脚楼的形成也还有着其他原因:在土司残酷统治的时代,土司向人民征收“火坑税”,多一个火坑就多一份税,本来贫穷的山民,更难以应付这些额外负担,因此兄弟之间很少分家,同居一屋,室不容住,便搭起简陋的“偏厦”。偏厦往往超出了山地屋场,因为湘西山多田少,人们修筑房屋,绝少占田,大多选择溪谷旁、山边岩坎上。这些地面基础,大多牢实而不平,建筑面积狭窄而有限,想要增加建筑面积,只有悬空。于是将正屋横枋加粗伸长,凭空挑出,有些演变成了吊脚楼。早期吊脚楼柱大枋粗,与正屋形成一字形,构架是将各层穿枋加长,托住往外延伸的部分,并将柱子吊脚下去,面上铺上楼板,形成一种山野的“楼阳台”。在屋檐处理上,采用单檐悬挑、屋面反翘的结构,其外形给人以舒展向上的美感,超出正屋,故名“飞檐”。在布局上,一户一栋,无一定规: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很少特意修饰,也不破坏地貌而是错落有致。诸多建筑物在一起层层叠叠、鳞次栉比,各有情趣。它不象汉族建筑物那样遵从法式、精雕细刻,工笔重彩;而是重原始、崇真美,强调返朴归真,去掉矫揉,没有严格的理论性。无论空间,还是构件都以直率的方式撞击和裸露。用料讲究天然取材,弯梁和挑梁,均不加工修饰,以天然生成为上等。较之汉族建筑,土家族、苗族吊脚楼建筑,似乎更多一些粗犷、豪放的特征。
吊脚楼基础部分,在高低不平的山地或溪流旁,将吊楼的柱延伸下去,有着极大随意性,可以减少许多土石方工程。整个吊脚楼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加上山区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制作吊脚楼的原材料,因此这种建筑形式,深受土家、苗民所喜爱,也使其在山区得以普及和发展,成为别具一格的宠物。
近代吊脚楼,保留了自古来坚实的传统,逐渐讲究工艺,重视装饰,是整栋房屋中最精彩的部分。在形式上与最初的吊脚楼不同,往往与正屋成90度的直角布置。在结构上,转角处常以三至四块挑枋交叉穿过两柱,托起翘檐,屋顶多为歇山顶,制作颇为精致。其屋架自成一组,因为作厢房用,“客不欺主”,一般不高于正房屋脊。吊脚楼外设走廊,大都悬挑起来,有设二面(转角楼),有设三面(走马楼),置木质栏杆,栏杆雕有“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悬出楼外的悬柱(也称吊瓜)为八棱、六棱或四方形,或将其雕成“绣球”、“金瓜”等形状,涂上彩漆。正面画柱雕枋;柱子及横枋,雕有各种吉祥图案,如:龙凤呈祥,喜鹊衔梅,八仙过海……上下护板也雕以牡丹、子兰、水仙等奇花异草,着以五彩,乡土气息十分浓郁。这些建筑群大多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既显示了粗野无拘之趣,又具有独秀娴静之风,恰似一幅幅浓妆淡抹的山水画。居住在此,给人一种回归大自然的享受。
吊脚楼内布置,上层多为闺房、卧室、书斋;或为土家、苗妹们织锦、绩麻、打花带的场所;或者完全空壁作阳台。底层一般不作正式房间,或为谷仓、或为柴房、或喂牲畜。有的干脆架在溪流之上,泉水叮咚从房下穿过,夏夜乘凉更是别具情趣(见泽家乡吊脚楼照片)。
现代吊脚楼,除了保持传统的格局外,更讲究结构和造型。一些富裕户,建造起砖木结构或钢筋混凝土仿木制结构的吊脚楼。一般造型轻巧明快,清新淡雅。在建材上多使用预制板、小砌块,内墙外壁十分重视装饰和色彩,屋顶保留飞檐和翘角,内部使用功能齐全,建筑环境更是日趋庭院园林风味。
湘西吊脚楼建筑,在国内享有盛名。如:吉首市峒河一条街、茶洞边城、龙山洗车河民居、永顺泽家乡吊楼、凤凰县沱江沿岸的民居,都引起了北京、上海、长沙等各地的建筑研究者、民俗研究者、电影美术工作者和游人们的极大兴趣。近几年来,他们来此络绎不绝,寻踪写生,拍摄留影,领略土家、苗族人民的风情。1987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纪录片《土家族风情》,曾将这里的石板街、吊脚楼、飞檐翘角的山乡民居摄入镜头,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
永顺县土家聚居地王村古镇的民居建筑,更是饮誉中外:古镇傍河而建,河岸边建筑物或悬出峭壁,或嵌入山岩,或依山势而错落,或因地势而曲折,一栋紧挨一栋,形成自然的层叠。这些建筑出挑深远,悬壁伸出很长,有的用直木支持,有的用斜杆支撑,其根基稳扎在山谷,倒影映入河中,更增添了几分雄奇和险峻。
古镇之中,保持有一条自后晋时期所建的五里青石板古街,建筑的布局顺应山势,沿着古街,蜿蜒延伸,街道两旁,板门小店,庭院幽深;店肆栉比,古香古色。土家吊脚楼或置于坎边,或插足小巷,或跻身于高坡,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坡顶及风火墙等构成了古镇的建筑的呼应,屋顶青瓦的灰色调和木楼的木质本色与山林之间自然衔接,影衬着河流转折,背景山峰的高低起伏,以及飞流直下的瀑布,更使这里的建筑群体,集湘西民居特点于一身,形成了独具土家特色的“风土圈”。1986年,电影《芙蓉镇》在这里拍摄,古镇又得“芙蓉镇”的美名,而蜚声影坛。
日期:19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