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研究文章 > 建筑研究

湘西单体侗寨民居的基本结构

作者:罗明金 【字体:

湘西侗族传统的民居多使用穿斗式干栏木楼作为主要的建筑形式,“干栏式”楼居与地居结合的建筑型制,是“干栏式”建筑与山地的生态环境及生计方式结合的独创侗族地区的民居,一般分正屋、厢房、前厅、偏厦等。正屋是主要部分,一般坐北朝南,有三柱屋、五柱屋、七柱屋、八柱屋等。正屋两边是偏厦和厢房,使整座房屋形成“凹”字形。有些殷实人家还建有前厅,使整体结构形成四合院的形式,但为数不多。

 

传统的干栏式侗族民居以木材为主建造,以楼层作为日常起居的主要生活居住层面,生活居住层面的基本单元由满足生产活动和生活居住习俗基本要求的各功能空间组成,即具有垂直交通联系功能的楼梯空间、满足休息和家庭手工劳作功能的宽廊半开敞空间、接待来宾及炊烤设备的火塘、必不可少的家人休息空间以及其他辅助空间。上述各主要基本功能空间在进行平面组合时,可以将其在一个开间柱往内自入口向纵深方向穿套布置完成,也可以随居住要求的完善扩展成为两开间或多开间,单元组合自由衍生。侗族民居的入口大多设在山墙面一侧,以方便人员出入。

 

传统的湘西侗寨民居采用卯榫结构的木结构架构,用三柱四瓜或五柱七瓜的建筑型制,结构严密,并在窗棂、枋头、柱头等部分雕刻富有乡土情趣的图案。一幢大木屋,建筑体量较大,一般有34层的楼面,这样的大体量建筑是一个父系大家庭共居的地方,兄弟之间各自结婚组成家庭后,有分家不分房的习俗,几个小家庭共同居住在同一幢木屋内,宽廊就是由几个小家庭组成的父系大家庭的不分彼此的公共空间。

 

在了解了侗族干栏式木楼民居的这三层楼面的空间属性之后,可以作这样的类比:似乎侗家人将平原地方的人居住环境中的院坝搬到楼房中来了。干栏式木楼的底层相当于后院,宽廊相当于主院坝,这种将平面转换为立体而兼顾了功能的建筑想象,实在是被侗族所居的山地条件通出来的一句话:环境之使然也。侗族民居的另一特征是“倒金字塔”形状,即第二层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挑出60厘米左右,第三层又在第二层的基础上再挑出60厘米左右。形成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形木楼,这是侗族劳动人民充分利用空间的一种办法,这种占天不占地的办法真可谓是巧夺天工。

来源:《湘西苗侗族乡土建筑与装饰艺术研究》
日期:2012-1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