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研究文章 > 建筑研究

湘西侗寨民居的建筑类型

作者:罗明金 【字体:

侗族主要分布于湘、黔、桂交界的山区,各地受当地经济、文化、居住环境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建筑形式不尽相同,但大体形势一致,从形式上可分为高脚楼、吊脚楼、矮脚楼和平地楼。

 

1.高脚楼

高脚楼又称“干栏楼”,即是全干栏形式,以通道独坡等地山区的民房为代表。有二至四层楼不等,楼高三至四丈。第一层较为潮湿,是堆放农具、柴火、安滩、春米和关养家畜、家禽的场所、第二层以上颇干爽,是住人的楼层。第二层设有火塘,是待人接客和全家人活动的中心。火塘下面以一根立柱支撑,柱落地处有石础防潮,接近楼面部分为倒立梯形结构木盒,中间填埋沙石和柴火灰以防火塘火烧穿,这种全木结构房在二层设火塘结构十分合理,从中可以看出侗族人们的聪明才智和独具匠心。三层以上是卧房或粮仓,房屋多为三开间,两边搭有偏厦,呈四面流水。外间是长廊,设长登,是全家人休息及妇女纺纱织布做针线的场所。另一端是待客的客房,中间是堂屋,堂屋中央设置有神台。第三、四层,除了部分作卧室外,还分作挂禾把、存放谷物的仓库,以及晾晒衣物之处。顶棚层为堆放杂物之处。

 

2.吊脚楼

吊脚楼是高脚楼的一种变体楼房,半干栏形式,与苗族的大体相同,为适应山区的需要,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后部与坡坎相接,前部用木栏架空,或接廊柱,像是吊着一根根柱子,故称“吊脚楼”。

 

它在保持楼居的传统下,充分利用斜坡地形,并将楼房与平房联为一体,前半部是架空的楼房,后半部是接地的平房。有的人家为进出方便,大门开在后面,或利用偏厦修围廊以通前廊,无须楼梯上下。如通道县芋头侗寨,有的人家是在70度的陡坡上建造房屋,楼屋顺着山势层层往上叠起,按坡度,第三层以上的吊脚楼上方为人所居,第二层为堆放杂物或喂鸡鸭,底层关牛羊,以此形成三级吊脚楼,这在侗族地区是少见的。

 

3.矮脚楼

矮脚楼也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变体房屋。这种楼一般为四排五柱,楼高二层,一楼有堂屋、火塘和卧室,二楼为仓库和客房。一楼的两端另配以偏厦,一端偏厦设在楼上,另一端偏厦设在灶房,畜舍则另建,这种建筑形式一般建在自然条件较好平坝地区侗寨,与当地汉族建筑没有多大区别。

 

4.平地楼

平地楼与矮地楼的结构无区别,只是第一层楼无地板防潮,直接用以泥土夯实整平或以泥土和石灰混凝土作为地板。这种楼多分布在靠近平地木料缺乏的乡村。这种楼一般都较矮小,仅一层。二楼以上便是棚板,不能住人,只能堆放杂物和晾衣物。

来源:《湘西苗侗族乡土建筑与装饰艺术研究》
日期:2012-12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