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运用独特的色彩文化
苗乡秋色
依山建屋、临水筑楼是苗族地区传统民居在选址修建时所遵循的原则,从其分布来看,民居建筑多位于山岭叠峰、碧水环绕、丛林深幽、水草丰美,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多样的地区,苗族人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建造自己的家园,形成顺应天成、融合自然、而又极具生态价值的风格特征。建筑形式的选定或建筑材料的选用都因其所处环境的自然条件而定,这就决定了建筑色彩的天然特质。例如禾库、山江等地区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势平缓,土壤肥沃,季节分明,页岩资源丰富,民居就地取材,以石头为主要材料。从外表看,屋基、墙面,有的屋顶都用石板盖,以石板铺筑村道,岁月流逝,石板色泽光亮,但仍旧保留青石的原色,整个村寨坐落在崇山峻岭之间,宛若天成,别具自然原野情趣。从色彩协调理论的角度来讲,苗族建筑色彩的原生态状,是取自天然,与环境色彩相协调一致,是资源运用与情感融入的显现。当建筑色彩和建筑所处的环境色相融合时,在色彩搭配上便取得了均衡、统一、和谐的视觉效果,使建筑成为自然娇子,自然景致中的新亮点,体现了一种自然、和谐、充满生命力的力度美,完全满足了苗族人们心理上的企盼和要求。
春到苗寨
诚然,苗族民居这种炽烈纯朴的传统民居色彩文化与苗族的民族性格息息相关。苗族人民多热情好客,只要你一进苗寨,苗家汉子就会邀请你到家中共饮包谷烧,苗家阿妹或大嫂会用最好的饭菜款待你。苗族人民这种纯朴、憨直的情感与苗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及自古以来造就的朴实、善良的品格相关。在边远的苗寨至今仍保留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风尚。勇敢与豪爽也是苗族人民的天性,在长期与大自然的生存斗争中人们为了维系生命的延续,保护家族的安全,逐渐培养了勇敢的精神和豪迈的气质。苗族的民族性格特征与传统民居色彩文化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建筑色彩审美原本就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而性格作为一种固有的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审美的意向。苗族人民热情好客、纯朴大方、勇敢豪爽的性格特点使他们倾向于喜爱艳丽、鲜明的色彩;在建筑上,常用手法是直接使用原色和反差较大的色彩对房屋进行装饰,极少使用复色和反差小的色彩,追求强烈、单纯、明快的视觉效果,从而使视觉感受和心理要求高度一致,达到愉悦感与满足感。
台地苗寨
当然,还有民族建筑色彩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色彩的民族标识性上。湘西苗族的建筑也不例外。产生这种差异性的主要因素是地理环境、民族习惯、民族语言、民风民俗、民族服饰、劳动手段和建筑风格等等。长期在范围圈内居住,从而形成独特的民族性格,创造了表现自我典型的民族标识。这样的民族标识性毫不保留地反映在建筑色彩文化之中,具体表现在苗族建筑色彩的偏爱。由于民族内有共同的色彩偏爱,在民族中形成共识,并通行于民族间,且相对稳固,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种以苗族文化因子为基点,显露趋于成熟的建筑色彩文化,是民族成员共有拥有的财富。苗族色彩文化的稳定性从某种程度上讲,反映出苗族地区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是相对发达地区而言的。湘西大部分苗寨科技滞后,经济不发达,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相对不畅,客观上造成了地域性共同系维的封闭性,形成苗族建筑色彩文化稳固的土壤。创造了苗族民居固定的建筑风格和样式,建筑材料的相对雷同,建筑色彩的一致性,都充分地体现了苗族建筑色彩文化的恒常性。
鼓声醉苗乡
湘西苗族的建筑色彩文化是其长期采集大自然色彩之精华,有机调配与处理色彩来装扮生活,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色彩文化。她异彩纷呈,形态万千,使苗族人民从中获得心灵的归属。苗族色彩艺术是镶嵌在大自然中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是苗族精神家园富足的体现。苗族建筑色彩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为我们构建现代建筑与科学处理色彩提供了借鉴。
苗乡
日期: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