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研究文章 > 建筑研究

苗族用料考究的重组工艺

作者:龙杰 【字体:

01181800_013(1)_页面_171

石板台阶

 

人类的生存主要是依赖其所在的地区的自然资源而生存与发展的,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社会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占有量的多少,资源价值及利用率的高低又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湘西苗族是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合理配置资源而生存与发展的。其建筑就是有机利用自然资源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又一具体体现。

 

充当湘西苗族建筑角色的主要材料较多,主要有木、土、石、竹等,现代建筑还运用钢筋、水泥、铝合金、高塑等现代建筑材料。

 

吊脚楼在湘西苗族民居建筑中极为普遍,其中栏杆的建筑工艺堪称一绝。它样式繁多、内容丰富,工艺精湛。主要功能为护拦,防止坠落。原始为纵横构造,后来为装饰物,加上图案、造型、工艺更加美化,从而使栏杆富于新的意义。

 

说起栏杆,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这样解释:“栏杆是台、楼、廊、梯,或者其他居高临下处的建筑物边沿上防止人、物下坠的障碍物,其通常高度约合人身之半。栏杆在建筑上本身无所荷载,其功用为阻止人物前进或下坠,却以不遮挡前面景物为限,故其限结构通常都很单薄,玲珑巧制,镂空剔透的居多。英文通称为balustrade。”

01181800_013(1)_页面_172

石头周墙

 

我们知道,栏杆作为物件,是依存于一定建筑个体的,如依存于台、楼、廊与梯等。有的楼阁式塔和桥梁也有栏杆。它作为“障碍物”,有两个实际用途,一是阻止人物前进,实际上栏杆是建筑空间的又一种隔断方式;二是防止人和物下坠。栏杆是建造在高出于地面的建筑形体之上的,栏杆具有保护人身安全的作用。所以,栏杆空间具有通透性。栏杆的用材固然多种多样,但其造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不遮挡前面景物为限。古代的文人墨客不惜文墨写下了大量不朽的诗作,以此抒发诗人的无限情怀,被后人广为流传。如:“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栏。”(白居易《题岳阳楼》)。“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夜月》)“夜深忽梦少年时,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琵琶行》)“危楼百尺倚栏杆,满目青山不厌看。”(虞集《滕王阁》)“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阵与义《雨中赋海山楼》)“春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杨基《岳阳楼》)。

 

栏杆文化极为厚重,砖、瓦、石也不逊色。

 

砖在苗族建筑中运用广泛。一堵砖墙,壁立向上,稳定与牢固是砖墙的生命。但砖墙砌得愈高,稳固性程度便愈差。如果砖墙倒坍了,其实用性功能顷刻化为乌有,其审美功能也谈不上。因此,稳固更为重要。砖是一种墙的构件,要使一块块无数的砖组织起来成为墙,必须通过砌筑。砌筑的一般材料是灰浆,灰浆的原材料是石灰。有一首著名的诗写石灰,它象征一种人格,独具诗情画意:

万击千锤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混不怕,

留得青白在人间。

这里的“青白”,指石灰灰浆,暗喻坚强的人格。用灰浆砌墙,还是元代后期的事情。元以前砌墙用黄泥浆,这种砌墙材料干结以后拉力与牢固度、粘结度都不够。有些特殊的建筑的墙壁的牢固程度与封闭性的要求很高,以黄泥浆甚至即使是石灰灰浆来砌墙,也难符合施工标准。所以,比如黄丝桥、古住宅屋基、古桥梁、雕楼等建筑在灰浆里掺以粘性很高的糯米汁以及其他一些辅助材料,以求得效果的美佳。

 

01181800_013(1)_页面_173

 

瓦是湘西苗族民居等建筑的重要构件,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瓦是用来营构屋顶。瓦顶是常见的一种屋顶制式,往往构成美丽的瓦阵。瓦的横断面为弧形,以瓦铺顶时,是在椽子与望板上,自主脊纵向向下,一陇仰势,一陇伏势,并且陇之间彼此相构,形成一排排自上而下的瓦陇。一排排瓦陇自上而下,铺排得整整齐齐,形成一种美的韵律。下大雨时,雨水自瓦沟冲下,形成滴水或檐瀑,下注的雨水跌落在庭院与屋舍四周的檐下基石或阶石上,非常壮观。

 

瓦的起源与发明,实际是苗族远古制陶业及其文化的重要构成,而制陶必须懂得用火以及懂得如何采土,这正是苗族文化与文明的源头,更是苗族人民对艺术追求的具体体现。

 

01181800_013(1)_页面_173-1

工艺精湛的石屋

 

说起瓦,我们自然联想起火,而火的来源是来自自然火。我们知道,自然火的源泉在于太阳,从物质规律的角度上看,是自然界物质达到一定热量和一定能量后自然形成的一种现象。据考古发现,生活在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就开始用火。火的成功发现与运用,使原始初民的生产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人类饮食和取暖水平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这对于原始初民的体力和智力的开发起到极大的作用,特别是智能的开发起了决定性作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原始初民开始渐渐意识到泥土是万物生长的基元,发现泥土有较强的粘合性和可塑性,经过晒干烘烤后变得坚硬的秘诀。在这一时期,人们懂得保留火种,并把它置于栖身的草棚中,用干柴护着,便上山打猎。火与柴为易燃之物,一定时间后,柴火燃烧,草棚化为乌有,狩猎归来的原始初民惊奇地发现废墟中的泥土器物变得坚硬光滑起来,耐用遇水不化,陶器便应运而生了。

 

01181800_013(1)_页面_174

花垣苗族民居

 

说起瓦,我们自然联想起火,而火的来源是来自自然火。我们知道,自然火的源泉在于太阳,从物质规律的角度上看,是自然界物质达到一定热量和一定能量后自然形成的一种现象。据考古发现,生活在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就开始用火。火的成功发现与运用,使原始初民的生产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人类饮食和取暖水平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这对于原始初民的体力和智力的开发起到极大的作用,特别是智能的开发起了决定性作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原始初民开始渐渐意识到泥土是万物生长的基元,发现泥土有较强的粘合性和可塑性,经过晒干烘烤后变得坚硬的秘诀。在这一时期,人们懂得保留火种,并把它置于栖身的草棚中,用干柴护着,便上山打猎。火与柴为易燃之物,一定时间后,柴火燃烧,草棚化为乌有,狩猎归来的原始初民惊奇地发现废墟中的泥土器物变得坚硬光滑起来,耐用遇水不化,陶器便应运而生了。

01181800_013(1)_页面_174-1

料石砌成的黄丝桥古城

 

同其他民族建筑材料一样,石料是主要材料之一。湘西苗乡,遍地是石材,品质较好,因此出现石头寨、石头墙、石板街、石墙基、石拱桥等建筑。黄丝桥古城堡是用料石加工砌筑,中国南方长城多用百岩石或毛石立、斜砌筑而成。充分利用地方建材,使材料、质感、色彩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湘西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湘西民居就地取材,量材而用,质感既丰富多变又协调统一,色彩朴实无华,清新素雅。用天然石材、木材、青砖、灰瓦、局部的白灰装饰,造就了与自然界浑然一体的建筑形象。局部的淡黄、灰绿、暗红色的勾边装饰又在自然环境中显示了人为的创造。这种不突出强调自己、不造成与自然的对立,正体现了苗族民居的特点。如:凤凰县黄合乡舒家塘村杨家寨的石头建筑,山江等地的土墙木结构建筑,吉首德夯苗寨的竹篱笆围护结构的建筑,花垣茶洞镇,凤凰城沱江两岸全木或砖木吊脚楼等都与自然融为一体。

 

建筑的每种材料都有着与它固有的视觉、触觉特性相吻合的表情。例如粗糙的毛石墙有着原始的力量感,同样有原始感的皮毛则是温暖舒适的;光洁的石板表面令人感到冷冰冰、生硬而无人情味,而露出模板痕迹或用刀斩过带有刀痕的石板表面则有一种人为赋予的新的特性,表现出粗犷和雕塑性;金属的材料令人感到有现代感;精确、坚固但不沉重,但新工艺运动时期的铁装饰与当代建筑中光光的不锈钢构件的表情又完全不同……可见形式与材料之间是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的。从材料的受力特点、拼接方法、节点构造、表面处理到装饰效果,以及各种材料之间的搭配关系,怎样顺应材料的本性并表现其特有的个性和自然美,是建筑界的一大课题。要熟悉并善于发现和利用每种材料的特性,尽可能使创作达到尽善尽美。

01181800_013(1)_页面_175

苗乡美景

 

 

来源:《湘西苗族建筑文化》
日期:2007-06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