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研究文章 > 建筑研究

苗族建筑的远古文化传承

作者:龙杰 【字体:

01181800_013(1)_页面_160

山青水秀美苗寨

 

在湘西苗乡素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我们望着那散落在崇山峻岭的村村寨寨,就像一首歌,唱不尽苗寨春色,就像一幅画,镌刻着苗乡四季风光。村落附近有较大溪水、小涧连于村落。山峦为溪水的骨架,溪水是村落的血脉,村寨顺溪水走向展开,好像微血管连接着一串串民居细胞。这些建筑群“以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将建筑和山野、草木、流水、行云等自然景观综合为一个艺术整体。远眺:白墙飞瓦,色彩和谐,高墙飞檐,错落有致,依山傍水,简淡玄远;近观:居简院深,藏露适宜,高墙映水,低树临池,雪月风花,光景极佳。这一切连同那飞檐翘角、突兀多姿、错落层叠的马头墙,那装饰在门框门罩上的石雕,镶嵌在宅院墙壁上的砖雕,花窗板壁上的木雕,还有那蹬足有声,精心铺筑的青石板路,都是那样古色古香、如诗如画,从而给人以韵味无穷的美的享受。

 

的确,土地是可爱的,富有的,她有着博大胸怀,能够生育滋养万种生灵;的确,土地是伟大的,神秘的,她有着无穷的力量,可以支持承载一切重物。对于土地,自古以农为本的苗族就有着崇高的敬意和浓烈的感情。这种敬意和感情不仅是一切风水现象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心理根源,更是各种风水巫术所要表达的最终的主要的功能指向。换句话说,风水巫术的功能无非是人类为了祈求神灵保佑,摆脱冥冥之中的大自然的所谓惩罚,而做出的一种“求情”姿态摆了。这种求情姿态犹如请客送礼一样,其本身虽然没有什么实在意义,然而对于维系情感、平衡情感却必不可少。王晓莉在《民族建筑,诗意的栖居》一文中这样写道:“我在每去一个地方,最使我感兴趣的就是这个地方的建筑。我喜欢在陌生的地方,慢慢地徜徉于大街小巷,无论是江南的小桥流水,还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或是别具风味的民族地区,都会带来迥异的审美与情感体验。建筑就如同一面镜子,从中折射出当地人生动的生活画卷”。

 

诚然,建筑是以一定的空间构架形式存在于人类,建筑艺术就是空间的艺术。人们建筑的最初目的是以空间形式供人使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更高的层面上,建筑体现了人和社会的关系,建筑是人建的,建筑艺术是人工造化中最为美丽的人类创造成就之一,同时又表现了人自身的艺术天赋。作为一种文化,建筑是人类文明的凝聚。

01181800_013(1)_页面_161

山乡苗寨

 

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根据生存环境和人文因素,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也反映在他们的建筑上。其建筑的类型、样式、风格及构造方法等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社会经济、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的关系极为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建筑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的杰作,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最为直接的反映。难怪罗丹说:“我们整个法兰西就包含在(哥特式)大教堂里”。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也说:“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

 

我们在研究民族与文化的时候,必然发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建筑就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这个民族的审美观念、社会观念以及地域性。因此,不同的民族对于建筑地点和形式的选择、房间的朝向、房间内部的布局都不尽相同。

01181800_013(1)_页面_162

当我们走进大理时,大理白族几乎村村都有一处广场,场旁建有主庙与戏台,成为全村市场交易和文化活动的中心,村中广场常有一株株被本地人称为“风水树”的大青树。“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白族民居的主要形式。而其院落的布局多为封闭式,房屋建于基地周围,院落于其中。正房朝向,绝大多数是坐西朝东。因为白族人民多讲究风水,认为“正房要有靠山,才坐得人家”,就是说使房屋主轴线的后墙对着附近一个吉利的山峦,最忌对着山沟或空旷之地。装饰精细是白族民居最显著的特点。大门门头、照壁、墙面、门窗、梁柱及地坪都是重点装饰部位,装饰手法有木雕、泥塑、石刻、彩绘、大理石拼镶等。富裕人家的门头装饰极其华丽,木质斗拱雕成龙凤花草的造型,层层密布,再用油漆后贴金油漆修饰,富丽堂皇。苗族的信仰和传统观念对其村寨的选址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湘西苗族认为人是由枫树生出来的,以枫树为图腾,所以村寨一定要选择在有高大枫树的地方。如果找到了一个没有枫树,但山环水绕适宜农耕的地方,就要先种下枫树,看看枫树能否成活,才决定最后的建寨。当然还有蝴蝶妈妈传下的千百个繁衍人类的故事,以及对蝴蝶图腾的崇拜。关于图腾崇拜后叙。

 

民族建筑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极为密切。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是多种形态并存,甚至在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不同的社会形态。这些都对他们的建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苗族建筑文化是整个苗族文化的精华,何时何地,无处不打上苗族文化艺术的印迹,让我们从感知其传承与发展中受益。

01181800_013(1)_页面_163

竹木结构民居

 

 

来源:《湘西苗族建筑文化》
日期:2007-06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