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研究文章 > 建筑研究

台地苗寨·风物实话

作者:龙杰 【字体:

01181800_013(1)_页面_144

台地苗寨

 

我们所讲的台地是指较为开阔的平地上居住的苗族寨落。如花垣是吉卫镇台地,它四面为高山,中间是一块长方形的盆地,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3公里,除吉卫村夹住汉人外,其余均为苗族。腊尔山台,它从禾库镇到贵州省的松桃县域交界,南北跨度约20公里,东西从两林到乌巢河大桥畔,跨度约10多公里,这里居民全是苗族。在建筑结构上,别具特色。据《湘西州志》载:

01181800_013(1)_页面_144-1

土屋民居

 

篱笆。古代,境内居民用竹竿、树枝、荆条等编织成篱,围住居室,即为墙体。后逐步发展为在这些枝条之间糊以黄泥、草纤等,进而粉以石灰,即成毛条竹枝灰粉墙。

 

土墙。用模板层层夯筑黄泥或用土坯砌筑而成。土墙外部或刷石灰,墙顶盖茅草树皮等以防雨水冲刷。

 

木板墙。用木板作隔墙是境域普遍的墙体形式,即将木板逐一嵌入井字柱架间,或事先把板镶好而后整块嵌入柱间。有“印壁”“、八卦壁”等。

 

岩石墙。多石的山村普遍袭用岩石建造围墙。凤凰县禾库、保靖县拔茅寨、永顺县龙家寨等地修筑岩石墙较普遍。

 

砖墙。唐代,境内已有砖墙。宋代,始有“用砖制度”。清代,用砖筑庙宇、围墙。民国时期,出现砖木结构的房屋。到20世纪60年代,办公楼大多采用砖墙,70年代,砖混结构普及。80年代砖墙壁渐少。90年代,湘西州内仅龙山县采用砖墙,其余各县均为“水泥砌块”取代。

 

在结构方面描写得更为仔细。木结构。木结构是州境建筑的主要形式,分为穿斗式和叠梁式两种。穿斗式结构以农村民居较为普遍,有“三柱四棋”或“五柱八棋”等,开间一般取奇数有三间、五间等。叠梁式适用于较大横向空间,多为寺庙、官式衙署所采用。

01181800_013(1)_页面_145

美丽的苗家姑娘 

 

                     01181800_013(1)_页面_145-1

关于梁的问题,下面我们细论。

 

梁,《尔雅·释宫》称之为“疆梁也”。疆有疆界之意,这说明梁是屋架中的一种横跨构件,与立柱成垂直角度。从文字结构看,梁字从水、从木,原为驾凌小河的木桥,即所谓河梁。又,疆者,强也。梁之功用,为承受上部桁檩转达的

01181800_013(1)_页面_146

守梁粑的群众

 

屋顶重载,再下传到立柱与地基之上。主梁造型相对粗壮,它的两端接设在前后两个金柱之上。梁的长短依建筑物的进深程度来定。进深大的,屋架的梁必长。梁的粗细程度,一方面是由木材本身的粗细来决定的。另一方面也由建筑物屋顶的负载量所需来决定。梁的尺度在严格规范的建筑上,并非可以随心所欲的设置,它受到模数制的制约。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指出,按梁在屋架中的位置,有多种分类。其一,单步梁,即抱头梁。这是其在小式中的名称,在大式中称挑尖梁。其二,双步梁。在有廊之建筑中,如廊太宽,挑间梁上复增一瓜柱、一梁、一桁,此时,其下层者称双步梁,宋时称乳。其三,三架梁,即为平梁。其余还有五架梁、七架梁、九架梁、顺梁、扒梁、角梁之称。比如所负共有七檩,则称为七架梁,其上一层即五架梁。原始木构架的梁多为圆形断面,而成熟木构架的梁断面以矩形甚至方形为多见。《释名·释宫室》云:“柱,住也。”立柱是建筑物稳固不移、风雨难摧的“根”,它的持久直立向上的力学性格与挺拔的风姿,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来源:《湘西苗族建筑文化》
日期:2007-06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