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河苗寨·阴阳灵气
苗寨美景
湘西苗乡群山绵绵,溪河纵横,散落在溪边河畔的苗家建筑,构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以苗家吊脚楼为例,来揭开神秘的面纱。据《湘西州志》载,吊脚楼是湘西苗族人民长期以来的传统建筑之一。早期的吊脚楼由干阑式建筑发展而成,形成“楼阳台”。屋檐采用单檐悬挑、屋面反翘的结构,名“飞檐”。布局上,一户一栋,无一定规。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错落有致。
近代吊脚楼,逐渐讲究工艺,重视装饰,屋顶多为歇山顶,栏杆及柱子、横枋等均雕、画各种吉祥图案。现代吊脚楼更讲究结构和造型。出现砖木结构或钢筋混凝土仿木制结构的吊脚楼。使用预制板、小砌块等建筑材料,内墙外壁注重装饰和色彩,屋顶保留飞檐翘角,建筑环境更趋庭院园林风韵。
江河畔的古建筑
湘西苗族吊脚楼建筑在国内享有盛名。吉首市峒河一条街、花垣县茶洞边城、凤凰县沱江沿岸的民居等都引起全国各地建筑研究者、民俗研究者、电影美术工作者和游人的极大兴趣。
万溶江河畔的古建筑我们再看籽蹬屋。苗族民居建筑以木结构穿斗式房屋为主要格局。湘西苗乡以桐林为主要经济来源,秋后剥出的桐籽堆放在屋檐下,因阶沿狭窄,损失不少。相传,鲁班过此地时,对苗民说:“你们不妨把大门往内退一截,留块地面堆放桐籽”。于是便形成“籽蹬屋”。
现代山乡民居“籽蹬屋”,以五柱六棋、一栋三间较为普遍,亦有五柱八棋的大瓦屋,选材多是上等松杉。开有窗户,通风明亮,籽蹬阶沿铺上水泥,光洁如镜。这种民居,在吉首、古丈、保靖、凤凰县苗族聚居地甚多。①(①参考《湘西州志》。
石板苗寨
感受民族建筑迷人的魅力,苗族建筑蔚为大观,类型众多,多与生境交融,呈现多元与统一之势。苗族是一个国际性的民族,人口众多,分布极广,要了解苗族建筑的全貌颇为困难。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吴良镛讲“:在漫长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56个民族创造了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它们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独立,众多的民族体现了古代建筑文化的多样化,回族的清真寺、蒙古族的蒙古包、苗族的吊脚楼、藏族的藤索桥、侗族的风雨楼……,无不显现出迷人的民族魅力”。在远古时代,苗族先民们就基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人文素质,创造了符合自身特性和环境特征的各类文化,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念去生产生活,使文化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并因其不断改造和利用生存环境,又使文化烙上鲜明的区域印痕。《礼记·王制》说:“高山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吕氏春秋·为欲》说:“蛮夷反舌殊俗异习之国,其衣服冠带、宫室居处、舟车器械、声色滋味皆异。”可以说“,在建筑上所表现的‘民族性’,根源于‘地区性’”,而我们对这些“民族建筑”的研究,也应当与民族地区结合起来,与地区的人类学研究结合起来。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民族与建筑也在不断变化之中,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变化,以及人文、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它们必定要影响到民族建筑的发展,而上述因素与地区的开发更是直接相关。
日期: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