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研究文章 > 建筑研究

苗族特殊构建的形态美

作者:龙杰 【字体:

01181800_013(1)_页面_133

青石结构石屋民居

 

湘西苗族村寨合理的空间构架是苗族建筑的主要特点。湘西苗族村寨地形复杂,构成苗族建筑空间的千姿百态。苗寨巷道一般较窄,小而曲折,在地形陡峭的地段常用踏步连通上下,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巷道空间。湘西苗寨巷道空间的层次分明,曲折的巷道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底景,而这些底景又使巷道封而不死、透而不旷,把狭长的巷道划分成明显的段落而又能使它们相互连通,组成了层层叠叠的多层次的巷道空间景观,致使景色变幻有序,尺度协调宜人。如凤凰县禾库镇鸭堡寨、岩板寨,花垣县雅酉镇夯度寨等。

01181800_013(1)_页面_134

千顷良田富苗家

 

“始”与“终”的空间组合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人与建筑的相对位置,在不同的方向上移动时,由于某种空间上的标志而在人们的心里产生一种空间层次的差异感,构成了空间变换。这种给人以空间变化的标志,对进村者为村空间的“始”,反之则是村空间的“终”。走进苗家一幢建筑物的大门,使人们在实际上和心里上都能体验到进入室内或跨出室外的感受。人们常把城镇的车站、码头称作城市的门户是同样的道理。然而多数情况下,村寨空间“始”与“终”的标志不像建筑物大门那样明显和实际,有时只是一种象征,给人以空间变化的启示。

 

湘西苗寨空间的“始”与“终”有一部分是实际的标志物,它有着别具一格的特征,常常是各种乡土标志物。有远距离即可眺望的入口制高点上的城墙。如苗王城、南方长城、黄丝桥古城等,交通道路上的桥、亭;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街门”等(凤凰的虹桥、南华山、北门等)。有的村寨以高大的“风水树”作为进入村寨的引导标志,也有以一池碧绿的清水(俗称“风水池”)或共公广场,作为村寨的入口。这些入口标志,不受程式化的影响,无论在造型、材料色彩和质感方面都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通”与“阻”的空间合理利用,体现出湘西苗寨“天人合一”的空间意境。“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千古名句除具有深刻哲理、给人希望与启迪以外,在空间艺术变化的描述上这一闭一开,欲暗又明的对比是对空间“通”与“阻”变换的写照。

01181800_013(1)_页面_135

美丽的苗寨

 

湘西苗寨选址背山面水,在整体上是有既“通”又“阻”的特色。山,在功能上具有避风向阳的作用,在视觉上犹如屏风,大空间被其所阻。从乡村群体来看,则形成一系列的“通”与“阻”空间,顺乎自然条件合理安排,使乡村的宏观空间和微观空间都纳入“通”与“阻”的变换之中。湘西传统的居住环境,运用“通”与“阻”使各部分空间具有明确的层次,仅从空间处理来看,具有良好的导向、隐蔽、渐进有序空间组织作用,使人们获得良好的居住环境。

 

村寨的标志和节点相互依存,形成湘西苗族特有的空间景观关系。湘西苗寨,村寨中“城门楼”,用于防御的塔楼、碉堡(凤凰山江村),山顶或显要位置修建祠堂、书院(永顺、凤凰、吉首均有),村寨的拱形石寨门等,都在各自的村寨环境中,使其相互之间或与自然地貌形成一定对、借景关系。不规则的小广场应用进一步丰富了村寨的空间。

来源:《湘西苗族建筑文化》
日期:2007-06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