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研究文章 > 建筑研究

苗族建筑格局的形式美

作者:龙杰 【字体:

湘西苗族在建造房屋时,极为讲究弯曲美,所谓弯曲美就是现代人讲的曲线美。为什么这个山地民族这么偏爱它呢?我们从树木的原始弯曲形状可以发现它们确实具备一种美感。钟爱曲线的优美,确实让人看上去极富感观。几乎所有的檐都是翘的,符合苗族的审美情趣。这种特殊的构思,是苗族美学艺术在建筑学科的运用。

01181800_013(1)_页面_129

小溪苗寨古建筑

 

要让檐“飞”起来,可不是件易事,需要大胆运用斗拱技术。具有一种曲线美和特意设置的格调。

 

关于曲线美古来有之,《诗经》有精彩、优美的文学描写:“如斯翼,如矢斯棘,如居处,笑语”,“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在《楚辞》中,《诗经》所谓“翼飞”之反宇飞檐亦隐约可见,“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显得很美观。大屋顶厚重而舒展,大气磅礴。从唐懿德太子墓壁画可见厥楼屋角有生起,唐大明宫麟德殿复原图亦呈屋角、屋檐起翘之势。敦煌壁画所绘唐代民居的屋檐之反翘十分明显。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正殿檐口,呈优美的反翘弧线,表现出技术结构与建筑艺术的统一。如大鹏展翅,雄浑而稳健,并使斗拱成为立面的注意中心,这是唐代建筑檐部及檐下斗拱的形象特征,装饰性很是丰富、强烈。

 

宋代大屋顶由唐风之浑健、雄大向优美、秀丽方向发展。各种建筑构件避免使用生硬的直线,使用弧线时亦设法加以美化,此时,屋顶的坡度有了变化,从唐之平缓向陡峻方向发展,规定房屋开间与进深愈大,屋顶坡度愈显陡峻,使得宋代大屋顶在优美之中透露峻肃之气。宫殿屋顶琉璃铺砌,灿烂而辉煌,瓦饰丰富,造型秀婉,正如斗拱那样,建筑构件趋于小型化,缓缓上翘。

 

空间布局灵活多变与构图上的民族差异。湘西苗族民居的空间布局多因地建房,因地设楼,单独成栋,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和多变性;除传统的“一字”型布局外,较多的为“〓”型、“┏”型或“口”型。在建筑形体组合上表现出一种不均衡的统一,并无刻意突出某一部位痕迹,一切都任其自然。在构图上往往无明确的中心,经常是散点构图或多中心构图。主体建筑因体量高大,而决定了其主导地位,但它往往不是视觉中心,相反,体量相对较小的吊脚楼,却因其轻巧的造型,优美的翘角和精细的装饰而格外引人注目。

01181800_013(1)_页面_130

一谈到湘西苗族民居建筑的特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吊脚楼,吊脚楼这种建筑形式,作为人们征服自然,顺乎自然,巧于因借,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的产物,不是湘西独有,在我国西南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都存在。它起源于南方巢居建筑中的“干阑式”建筑。“干阑式”建筑是原始人在森林、溪河边众多树干的枢干上离地搭建的栖生之地,主要起到防潮与防野兽袭击的作用,与北方黄河流域的穴居(地下)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湘西苗族的吊脚楼与其他地方吊脚楼显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功能不同,不是正房,主要是作闺房、绣房用。二是注重装饰。从某种程度上讲,装饰代表村寨中的最高工艺水平。如镂空、雕、刻等手段均用上。三是不同的地理、地形环境形式变化多样。如陡坡、临溪、临河等地势均可建造,不择地势,依护主房,灵活多变,美观大方。四是吊脚楼较封闭或半开敞,内圈装饰成房,窗格雕花,外围干阑围上,有较宽地方供观景乘凉,做手工艺或活动场所。

 

从外观上看湘西民居中的吊脚楼在相同的地理环境中基本相同,但空间组织上表现出一定的民族差异。土家族一般是室外设楼梯上吊脚楼,而苗族需进堂屋,转至火堂间再上吊脚楼,这种表现在楼梯位置上的差异是对空间的不同态度所至。一个为外向布局,从外部直接上楼,与堂屋、火堂无联系;一个为内向收束,需入室内转折而至与内部空间密切。

01181800_013(1)_页面_131

01181800_013(1)_页面_132

苗家吊脚楼

 

从单体住宅的布局上,土家族与苗族也不相同,土家山寨常较分散,且隐于树丛之中,苗寨相对集中,布局紧凑,一般是合族而居。在居住空间的组合上两个民族也有差异,土家族一般不设后门出檐较浅。而苗族常设后门,出檐较深远,空间组织散漫而开放。

01181800_013(1)_页面_132-1

苗寨高墙

 

建筑装饰体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湘西苗族民居非常注重局部装饰。在整体上给人一种质朴、粗犷的感觉。局部、细部处理得相当好,充分反映了苗族对自然的崇敬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马头墙饰。马头墙由于防火功能的需要,江南地区随处可见,但湘西苗族民居的马头墙除通常采用三跌,也有四跌或五跌,特别注重“跌端”的处理,多做为动物和民族崇拜的图腾图案,主要有龙、凤、马以及其他动物图案。

 

窗饰。在湘西苗族民居中又叫花窗,应用十分广泛,其外形美观,构造较复杂。灵活、纤细的棂格,精致的雕刻和镂花,构成一组组丰富多彩的图案,简洁、明快、复杂、精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图案形式,并不完全是窗本身在功能上的要求,而是当地、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反映。在湘西精致的窗饰图案中,多为当地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或以奇花异草、飞禽走兽为题材,在其他地方少见。

栏杆饰。在湘西苗族吊脚楼中,花饰栏杆运用极为广泛,一般安装于走廊两“桂”柱之间,在吊脚楼的栏杆上应用处理最多。其精美的图案与建筑本身及门窗的图案互相呼应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建筑增添了活力。

 

檐饰。檐饰主要是屋檐檐口下部的处理,主要有“搁板式”“、卷棚式”“、巷棚与檐廊相结合式”。不同的民族与不同的个人喜好有不同的处理手法。另外还有“柱饰”“、脊饰”等都反映出湘西苗族特有的文化内涵。①(①吴春明:《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充分体现湘西城镇的民族特色》。)

来源:《湘西苗族建筑文化》
日期:2007-06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