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研究文章 > 建筑研究

苗族以人为本的色彩艺术

作者:龙杰 【字体:

色彩是视觉形态的要素之一。对于建筑形态来说,它不能独立存在,而往往依附于形成光(色光)出现的,特别是与形的关系密切。与形相比,色彩在情感的表达方面更占优势,往往给人非常鲜明而直观的视觉印象,因而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有“远看颜色近看花、先看颜色后看花、七分颜色三分花”之说。色彩有时会使很平淡的物体变得更加美好,在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改变人对物体的视感,进而加强物体的语言的表现力,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颜色也被当作一种传递手段来使用,表现用形状不能取得的表情效果,所以色彩营造的是一种在本质上属于情感的东西。

01181800_013(1)_页面_099

古城乾州

 

苗族传统民居色彩极为讲究,色彩美是其中动人的篇章。众所周知,石器时代,原始人的居所出现了最早的对色彩的有意识的运用,建筑色彩文化由此而产生。此后,人类居住形态由简单而复杂不断地发展着,建筑色彩文化也逐渐丰富与完善。在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种文化也在不断碰撞中融合与发展,苗族建筑色彩文化同样面临着新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一场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风潮正在风起云涌,世界间、民族间的文明在时间上的差异正逐步被消解,时空上的阻隔正逐步弱化,弱者对强者的依赖越来越强,导致在技术和经济上的依附,出现价值观念的统一和发展模式的雷同。更为严重的是,受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意识形态领域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冲击,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人为智慧的渗透交融和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中逐步趋同,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多样性不断弱化和消失,民族文化领域正面临着失去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走入平庸单一格调的巨大危机。我们知道,世界民族文化的神奇就在于丰富多彩,民族文化是体现民族生存的象征。如五彩斑斓的建筑色彩文化就展示着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在湘西这片美丽丰饶的土地上,苗族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其建筑色彩文化的多样性得到充分显露,在这块土壤中孕育出的苗族地区传统民居色彩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突显着独特的魅力。

01181800_013(1)_页面_101

苗寨吊脚楼

 

四合院是湘西苗族建筑的最高艺术体现,色彩的运用也是独特的,它与苗族的道德习惯密切相关。在苗族的传统社会中,家庭观念很重,因此,苗族文化是以人性、自然和稳固亲情作为思想的根基,讲究正统血缘在家庭的观念中得到稳定和强化,血脉的认同与文化的永恒粘合在一起。这一切都毫不保留地反映在苗强化,族建筑中的村落、民居及其他建筑上,这些文化又集中在了吊脚楼和四合院上。湘西苗族四合院式住宅的一般格局为:建筑物以四合排列,围成一院。主面朝院,以解决院内通风、采光、排水、交通等需要。以墙、廊连接围绕建筑,构成合院。合院对外封闭,大门朝南居多,朝北少开口。如需扩大,以重重落院相套,向纵深与横面发展。如此一来,纵深形成交互院落。通行方面,主要随着屋檐做格子状分布,不下雨时自然可走庭院。南方有时屋内靠庭院一边,可在屋内。在合院群中,纵向有明显轴线意味,横向则左右大体对称。主要建筑物如厅、堂、长辈住房等,排列在中心主轴线上,附属房屋则位居次。一般原则是:“前人公后私”、“前下后上”,把对外的房间与下房放在前头。在思想呈现方面,除了“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外,自然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堂的设置最为独特。在建筑色彩方面,主要是杉树本色,涮上清桐油,光亮且呈浅黄色;也有桐油配上土漆呈黑色。更重要的特点是崇尚大自然,用山竹编织的外围,加上泥巴,呈黄色,用黄土夯成的土墙呈黄色,青石砌成的墙呈青色,砖用马头墙呈灰白色。这些都与当地的自然资源息息相关。

01181800_013(1)_页面_100

沙湾

 

当然,对色彩的喜爱还会因对象而异。一个喜欢花草树木的人并不一定喜欢绿色的家具,喜欢红色服装的人并不一定喜欢红色的墙壁、窗帘。不可否认,对色彩的认同性,一般来说,色彩的冷暖感、轻重感以及色彩可造成的兴奋或沉静、明快或忧郁、华丽与朴素等抽象感受都是比较一致的。我们知道色彩本身没有绝对的美或不美,他的美是在色之间的相互组合之中体现的,这与不同种声音有机组合成音乐的道理相同。当配色反映的情趣与人的情绪产生共鸣时,当色彩配合的形式结构与人心理形式结构相对应时,人就会感到和谐愉悦。

来源:《湘西苗族建筑文化》
日期:2007-06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