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研究文章 > 建筑研究

苗族匠心独运的构建艺术

作者:龙杰 【字体:

美国建筑师菲力蒲·约翰逊在他几十年追随理性主义潮流之后认识到“人们对建筑师偏爱的伦理标准已经厌倦,……公众的美学要求是主流,而建筑师背离这种要求已经太远了。画家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这条道路,即我们能够在公众的趣味和情感中重新受到鼓舞。”这种将公众审美需求作为创作准则之一,是使建筑创作具有更大的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装饰符号的运用要得当,同时要以建筑的基本功能为基础。那种为符号而符号,或为了某种精神上的功能而忽视甚至损害使用功能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苗族人民多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定居,除个别大山区有单家独户外,一般喜聚一村一寨。最先是同姓同宗为一寨,以姓氏作寨名。后来,有的山寨逐步有了亲友傍亲杂居,就以地名为寨名了。古时候,木叉作架,野竹编墙,茅草盖顶;千根柱头落地,风扫地,月点灯就是形容这种茅屋的。如走进如腊寨,过了小桥不远,转过一个小坡,宽大的坝子展现在眼前,寨中的风水古树一大片,顺着石头寨门往里是一条古老的石板路,路尽头是一座雕楼,楼阁拔地而起,在大片民居中犹如鹤立鸡群。屋檐高高挑起,画栋雕梁,气势不凡。在那几棵大樟树和松树组成的天然屏障后面,满岭挺拔苍翠的杉树林,一片如鱼鳞般排列的水田旁边,如老和尚的百纳衣。依山坡起伏错落布置着20多座大小不等、式样相似而又各具特色的木房。走进寨内,内部密密麻麻横穿竖插的梁柱,相互交替着层层而上,形成屋顶。木柱和木板上均雕龙画凤、描花饰锦;让人不由得从心底产生一种惊羡,真不知道是哪位高明的匠师能想出如此精巧而宏伟的建筑。

 

湘西苗族生活在一个石头的世界之中,村中的道路是石头台阶,广场是石块铺地,房屋是石头筑基、石块垒墙、石片做瓦,似乎他们自从盘古开天地,就同石头生活在一起。这些石头工艺,含蓄不露,平淡天真,重点部位却浓妆艳抹,尽展风姿。就像一幅高调的美女照片,服饰身段都淡化成一片隐隐约约的氛围,在这晨雾般的氛围中烘托出艳丽逼人的脸庞,美目盼兮,巧笑倩兮,说不尽的风韵,尽在这明眸皓齿的顾盼翕张之中。

 

然而,苗族民居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其民居建筑造型一般较为厚重、严谨,以其屋顶与照壁轮廓的轻柔曲线及丰富的外檐装修而显得纤巧明丽。庭院中,无论春夏还是秋冬,绿色常驻春光永存。

 

湘西苗族建筑风格独特,丰富多彩。有3间式、4间式、5间式、8间式,有吊脚楼、雕楼、平房、三合院、四合院等等。这种建筑形态苗族人民是以建筑的视觉感知以及对符号的客观地理解为前提,在视觉感知与符号理解基础上又创造出建筑的审美个性,达到一种更新的艺术意境。因此,对建筑视觉形态的认识及将其整体形态抽象地进行解析,以掌握形态的内涵和本质,可以说是建筑创作与阅读的基础。所以“,形态”一词意为“形象和神态”即不光是形状、形象等可视的外在表象,还包含有气韵、神态、情状等可以“意会”的内在意义。庄子老先生在《天道》中早就提出“: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就是这个道理。

01181800_013(1)_页面_093

生态苗家

 

来源:《湘西苗族建筑文化》
日期:2007-06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