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研究文章 > 建筑研究

民间建筑与文化融合

作者:龙杰 【字体:

自古以来,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而房屋大多为木结构建筑,以瓦、或杉木皮、茅草等盖屋顶。古时候有的地区也有用薄石板盖屋顶。房屋的形式,各地不尽相同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建在二、三层阶梯的坡地上,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势于下方竖立较长的木柱来支撑,上铺楼板,盖房屋。吊脚楼下不住人,一般是堆放杂物或关养家畜。既经济又实用,别具特色。苗族大多数居住在云贵高原,纵横交错的高山峻岭,使房屋不得不建在山坡上。四合院是苗族建筑的最高形式,是苗族传统居住建筑的经典之作。湘西苗族四合院的建筑装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它反映出苗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成就。造此房为富甲一方的苗族地主官僚。在构造形式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较为简单的一层式四合院,分前屋后房,两边加上两个厢房构成,前后向外排水,屋中呈天井,屋里四面倒水于天井中,再由阴沟流出。在用料方面,多为前部分为木板装饰,左右后三面多为马头墙,墙高出屋瓦,有飞檐翘角,鳌鱼头飞出,十分气派壮观。另一种是双层四合院。结构与前者相同,所不同的是,它为双屋,即平常人们所讲的二层楼房。在装饰方面极为讲究,楼上设有回廊过道,有雕花栏杆。内有若干房间,有作小姐绣房,有作东家卧室,有眺望台,有会贵客厅等。功能齐全,美观大方。在四合院的建筑装饰中木雕装饰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推动了木雕物件与建筑装饰的紧密结合,并在雕饰风格与技艺上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01181800_013(1)_页面_086

天井朝阳

 

01181800_013(1)_页面_087

四合院天井

 

至于苗族木雕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中国木雕应用于传统建筑的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商代已出现了包括木雕在内的“六工”。据《周礼·考工记》“梓人”篇载:“凡攻木之工有七:轮、舆、弓、庐、匠、车、梓。”梓为梓人,专做小木作工艺,包括雕刻。到了战国时期“,丹楹刻俑”已成为宫廷建筑的常规做法。南北朝时期有关木雕的记载更为具体详尽。隋唐以后,雕刻已成为制度记载于《营造法式》中,并将“雕饰”制度按形式分为四种,即混作、雕插写生华、起突卷叶华、剔地洼叶华,按当今的雕法即可称为圆雕、线雕、隐雕、剔雕、透雕。明清时期又出现了贴雕、嵌雕等雕刻工艺,使木雕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01181800_013(1)_页面_088

乾州古城民居

 

湘西苗族四合院的建筑木雕,主要是各式大门、门窗、栏杆等;室内部分分隔空间的纱隔和花罩,还有形式多样、雕工精美的室内陈设家具。由此可见,苗族建筑木雕装饰是木雕工艺与建筑构架、构件的完美结合,充分运用木制材料进行雕饰加工,从而丰富了建筑空间形象内容,创造出雕饰门类,形成了苗族建筑的内外环境装饰中一种重要装饰形式与装饰手法,成为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建筑风格,是长期积淀于民间的民族文化的又一体现。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各民族交往的日益增多,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也不断加强,终于形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并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一起缔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民族文化融合与影响表现于文化的诸多方面,在建筑艺术上也有所体现。尤其是元朝和清朝皆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更是促进了汉族建筑艺术与少数民族建筑艺术及各少数民族建筑艺术之间的融合。如汉族的建筑艺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

 

以木构架为主体,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以斗拱为结构的关键并作为度量的单位;在外部轮廓中,有高大的台基,屋顶式样繁多,有庑殿、歇山、悬山、固顶,攒尖顶以及单坡、十字脊、丁字脊、拱券顶、盔顶、圆顶等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复杂的形体,并相对有各种脊吻、檐边、转角等各种曲线,柔和而壮丽。

 

表现各民族建筑艺术相互交融最为突出的为各民族的宗教建筑。在各类建筑中,宗教建筑雄伟恢弘,是各民族建筑艺术的综合体现。宗教建筑艺术的融合主要有外来宗教建筑艺术的中国化,汉族建筑艺术对少数民族宗教建筑艺术的影响,以及多民族建筑艺术交融在宗教建筑上的表现。

 

我们漫步于各民族建筑的画廊中,仿佛看见一部民族文化发展与交融的历史。建筑发展到今天远不仅仅是人类的栖居之所,它承载了更多的涵义,它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社会生产力、科技水平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及文化艺术的综合反映。可以说,建筑的本质含义就是“空间文化”,建筑就是“文化的容器”。

 

在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现代化的今天,技术所创造的现代文明使我们的生活趋于一体化。此时,重新翻检我国各民族的建筑美学,体会建筑中蕴藏着的文化内涵,也许,从这些多彩的民族建筑之中可以发展出富有中国意味的新的建筑形式,它将丰富我们所居住的世界。

让建筑这种跨越时空的形式,承载起我们在大地之上诗意栖息的梦想,记载下我们追寻永恒幸福的轨迹。

来源:《湘西苗族建筑文化》
日期:2007-06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