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城墙建筑与文化
凤凰城墙。凤凰城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始有范围。经元代,城周围以土墙。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改建为砖墙,开设四门,各覆以楼。清康熙五十四年(1915年),城周改建石墙,周长2公里有余,城墙高5.7米,顶宽3.7米,开设四门:东曰“升恒”、南谓“静澜”、西名“阜城”、北称“壁辉”。各耸以门楼,其式样,系仿北京大前门,以砖砌筑。对外一面开枪眼两层,每层4个,楼高11米,歇山屋顶,下层覆以腰檐,飞檐翘角,造型雄伟。城门宽3.5米,高4米,呈半月拱,城门两扇以铁皮包裹,用圆头大铁钉铆紧,城墙采用红砂条石砌筑,精工细钻,规格一致,内外两侧用条石加石灰各砌0.8米,中间用石灰、卵石、黄土拌成三合土厚约0.33米,层层夯实,直至顶部。其上铺以红砂块石,外侧砌筑箭垛。该城墙建筑工艺精细,砌缝整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凤凰厅通判晾椿扩建城墙一段,人称“笔架城”。清嘉庆二年(1979年),凤凰同知傅鼐加筑城墙一段,名“月墙”,增开西门一道,曰“胜吉”,并建炮台一座,筑眺望楼10座。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民党陆军新编三十四师师长陈渠珍下令拆除月城内阜城门及其左右一城墙,向前扩修到城外小溪边,另开一门曰“渠成”,人多称“新南门”。
古城
民国二十九年,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通令所属各县拆除城墙。凤凰城东南、北一带,由于防水需要,仅拆除城垛及碉楼,西门笔架城一带连墙基全部拆除。1957年,渠成门一带因道路狭窄,有碍交通而拆除,又拆除笔架城,经北门至东门、南门一段城墙,现仅保留东、北两座城楼,有部分残垣连接其间。
虹桥。原名卧虹桥,建于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民国三年(1914年)重修,改名虹桥。桥有二墩三孔,是用凤凰本地红条石砌成的石拱桥。桥墩呈现船形,不仅美观大方,且能减轻和分解流水冲力。原桥面两侧各建有12间吊脚楼木板房,开设饮食、百货店铺,中间为2米宽的人行长廊。长廊上方建有屋顶,行走廊中,可闻风吹雨打之声,故又称风雨楼。虹桥风雨楼造型独特,雄伟壮观,古朴典雅。登上此楼,能尽情浏览虹桥两边的美丽风光。
花垣城墙。清嘉庆七年(1802年)九月,永绥厅署由吉卫迁往花园(今花垣)。吉卫城拆下的砖石全部运至花园筑城。花园城墙周长1891米,高4.95米,宽2米,皆为砖石砌造,上置城楼5座,青砖垛口717个。炮台犄角多处,开东、西、南、北及小北五门,门上分别嵌刻有:太平、镇定、归化、拱宸、迎恩字样石匾。后又在城东、西两头各建小城一座,连接大城。城门均用铁皮包裹。今已拆除。
沱江美景
乾州城墙。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10年左右),初为乱石砌垒。至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修整做屯粮之所,其后坍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五十五年,两次重修。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同知佟世英又筑土墙。嘉庆二年(1797年),扩建城墙。城墙周长2003米,墙主体高5.94米,上加设1米高女儿墙和垛口725个,墙基宽4.2米,出土墙宽砌3米,顶部2.47米,设城门三座:东曰“迎恩”、南名“通济”、北称“拱极”。南门外建月城89米、并开东西南门,三门呈品字排列,百姓称“三门开”。三门外,设炮台三座,东西厢和南门外各有一座。城墙外,东、西、北三向开护城河一条,总长2256米,宽5.6米,深4.95米。城墙修建工艺精细,材料考究,民间有“筑墙黄土用秤称”之说。
民国十四年(1925年)川军熊克武部汤子模旅经湘西入粤,围攻乾州城,用火药将城墙轰崩五丈余。次年修复缺口。民国二十八年,为避日军飞机轰炸,拆除城墙西北两面二里多长。1944年修补。1949年后,陆续拆除城墙。1964年修万溶江大桥时,全部拆除。①(① 见《湘西州志》。)
以上城墙建筑均为湘西苗区建筑工艺之典范,它装载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等远远超过自身价值,是我们研究苗族建筑文化的活教材。
日期: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