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长城的建筑与文化
中国南方长城,你耸立在风雨中,你挺拔在群峰里。为什么不在东边,也不在西边,偏偏建在湘西苗疆的腹地?你的建造为哪般?你的作用在哪里?
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踏着流逝的岁月,去追溯历史那难以消失的记忆。
腊尔山——重要的战略要地
中国东部最大的一块苗族栖生地——腊尔山区,它以腊尔山为中心的湘西苗区,方圆百余里,素有“百里苗乡”之称。此地是通往大西南的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历代的统治者早已垂涎欲滴。
南方长城远眺
因此,这片中国东部最大的一块苗族栖生地——腊尔山区,它以腊尔山为中心的湘西苗区,方圆百余里,素有“百里苗乡”之称。此地是通往大西南的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历代的统治者早已垂涎欲滴。因此,这片宁静的土地燃起熊熊战火;生活在这里的苗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从清人严如煜所著的《苗防备览》中就活灵活现地看到当年刀光剑影。从郝王三十八年秦蜀守张若攻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到汉二十五年伏波将军马援率部进五溪,后困死于壶头山;从建安末年,因武陵蛮反孙权,黄盖领太守击败追斩魁乱,到唐开元十二年因五溪首领覃行章造反而遇黔中招讨使杨思肋斩首三千级的围杀;从五代江西彭氏在楚王马殷的支持下,占据五溪,自称刺史,到后晋天福四年溪州刺史彭士愁与楚王马希范的“溪州之战”……①。(①见麓杰:《修筑苗疆边墙的历史背景》。)我们无须罗列一一战事,它已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苗族人民在压迫与反压迫、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大大小小百余次的战争中培养了苗族人民英勇顽强的民族性格和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为生存——官逼苗反不得不反。
南方长城石阶
苗族是个富于斗争精神的民族。湘西苗族人民在明朝统治期间不堪忍受封建朝廷的压迫和欺凌,不断爆发反抗斗争。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爆发成许保起义。这次起义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对封建统治王朝给予了沉重打击。明朝历代统治者曾多次动用武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征剿和屠杀,除加强控制外,还发布赏格,凡生擒苗人一名赏银五两,杀一苗人赏银三两。①(①郭子章:《黔记》卷59。)我们无法统计在这期间有多少苗人遭到屠杀,但可以肯定明朝统治者欠下了苗族人民的累累血债。
南方长城炮台
明朝统治者在每次较大的军事征讨之后,均注意选择要地,在“生苗”区沿边修筑碉堡哨卡,“扼其险阻”,这就逐步形成了对“生苗”区的军事封锁线,“生苗”被围困和隔离起来。至嘉靖年间,张岳在镇压腊尔山地区苗民起义后,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即他到任之时)的234年间,大规模征剿湘西苗疆的军事行动就有30次。在苗疆腹地设立崇山卫,遗址在今花垣县吉卫镇②(②见《湖南苗防屯政考》与《麻阳县志》。)。后又在所里(今吉首市)设置有千余兵的镇溪千户所,隶属辰州卫(今沅陵县),开创了朝廷军队长驻苗疆腹地的历史。
清代的苗族领袖吴八月在乾嘉苗民起义中提出“官有万兵,我有万山。兵来我去,兵去我还”的口号。鸦酉大捷一次就消灭了长躯直入的清兵一千四百多人。清政府为了对付苗民的运动战和游击战,清兵修建边墙,隔山隔水,断桥断路,封锁苗民活动的地盘,遏制义军运动的势头。但这只是封建王朝统治者的一相情愿,这些城墙碉卡往往被起义军踏为平地。
其实不是苗民顽固不化,而是统治阶级的政策失误。
南长城为历史的遗迹,是明清封建王朝镇苗的历史见证。
如果说中原地区的万里长城用以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防线的话,那么在中国南方的湖南凤凰县发现的苗疆长城就令人难以解读。
在2000年4月下旬迎来了中国考古专家和文化界名流,对凤凰古城进行全面考证。其中有一位声名显赫的人物就是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长、长城学会副会长罗哲文先生。罗哲文等专家不辞辛劳,爬山涉水,奔跑于山间垭口,行走于乡间小道,对绵延几百里、当地人称作“边墙”的古长城遗迹进行了详尽调查考证,4月底最后得出:此“边墙”实为中国南方苗疆长城的鉴定结论。经专家证实,凤凰发现的苗疆长城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全长190公里,北起湘西古丈县的喜鹊营,南到贵州铜仁境内的正大营,它蜿蜒曲折,绕山盘岭越凤凰县境内,经新凤凰营、阿拉营、古双营、得胜营、镇溪营、振武营。城墙高约3米,底宽2米,墙顶端宽1米,绕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险峻的山脊上,沿途建有800多座用于屯兵、防御用的哨台、炮台、碉卡、关门。当时沿线一般驻有4000~5000人的军队,最多时曾增到7000人左右。明朝,湘黔边境的苗人被划为生苗和熟苗,生苗是不服从朝廷政府管辖的少数民族,他们因不堪忍受政府的苛捐杂税与民族欺压,经常揭竿而起。为了安定边境地区,镇压反抗,明朝廷拨出4万两白银,在生苗与熟苗之间修筑起了长城。清朝统治者曾多次对苗疆长城作了部分增补加固修建,但终究阻挡不了苗族人民反封建的洪流。我们只要沿着长城走,就不难发现苗疆长城已像古稀老人的牙齿残缺不全,更没有北方长城那样雄伟壮观。
自明清以来,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苗疆长城总是在修修补补、拆拆建建中打发时光,城墙上的石块不断地被当地苗家人拆去建房、垒坎。今天我们只能看到断断续续、残垣断壁的城墙和一些保存完好的城堡。至于苗疆长城到底现存还有多少,目前尚无精确统计。罗哲文先生称,他搞长城研究50年了,以往历史学家只是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得知中国南方也有长城,但许多人苦寻若干年也没能找到它客观存在的确切证据。专家们一致认为,苗疆长城是中国长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和北方长城一样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列。
黄丝桥古城
中国南方长城,关卡雄奇,道路险峻,岩石相间,古树遮天,岩上古树参天,岩下溪涧不停奔流。那些挂在崇山峻岭中的碉卡、隘口,有雄关漫道之气势,更有鬼神惧愁之感。罗哲文先生等发现的中国南方长城令人兴奋不已,他和当年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女诗人林徽因发现唐代建筑一样样激动人心。那种心情在她那首《深笑》诗中完全表露: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鸟雀盘旋?
是谁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摇上云天?
……
作为中国南方长城一部分的黄丝桥古城,坐落在湘黔边界贸易重镇阿拉营,从镇上西行1公里许,便来到了名震遐迩的黄丝桥古城。这是国内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堡。登上古城头,极目四野,见良田千顷,绿水迂回;斜阳夕照里,炊烟缕缕,一派田园诗韵。谁人想到,这里曾是西通云贵要塞,刀戟搏击之地。
古城始建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据《湖南省志·地理志》载:“唐置渭阳县,县治在今治西南,此地现名黄丝桥。”经宋、元、明、清各代改造修茸,建国后省县政府又拨款修复,形成了一座雄伟壮观的石头城。古为屯兵之所,是历代统治者防止西部苗民生衅的前哨阵地。
古城系青石结构建筑,城墙高5.6米,厚2.9米,宽2.4米,东西长153米,南北长190米,周长686米,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筑城所用石料皆采石灰岩的青光石,小的也有1000余斤。石面精钻细凿,石面平整,工艺考究。砌筑时以糯米稀饭拌合石灰为砌浆灌缝,使数百米城墙,浑然一体,坚固牢实。古城开有三个城门,均建有十余米高的清式建筑格局的高大城楼,东门城楼题“和育门”,西门城楼题“实城门”,北门城楼题“日光门”。三个城楼的屋顶均为歇山式,下层覆盖以腰檐,上布小青瓦,飞檐翘角,分外壮观。城墙上部为锯凿形状,箭300个,还有两座外突的炮台。站在炮台之上,遥想当年,箭旁刀戟林立,炮台上人影浮动,还有城外山头的碉楼狼烟滚滚,仿佛还看见刀剑交接之影,听见搏杀呼号之声,刹那间产生一种悲壮感。南长城事实上注重将自己民族或所在城市的文化特点及辉煌历史融入其中,即在继承中不断求发展。精美的建筑工艺所折射出来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力量和启迪。
中国南方长城是苗族建筑艺术的典范,是一种文化生态系统,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对待传统建筑文化,不但要重视静态的历史文物保护,而且必须重视动态的传统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探索传统建筑逻辑与现代建筑逻辑、传统技术与现代功能、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把人类优秀的传统文化融汇至现代建筑文化之中。
中国南方长城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她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
日期:2007-06